小時候,老師告訴你,段落應該這么分,中心思想是農民伯伯豐收后喜悅的心情,小時候,老師繪聲繪色的描述者月光鳴奏曲的來由,并表示哪一個音符代表著月光灑在地面,輕柔的撫摸著大地。也許你也曾苦惱過,到底還是自己沒有藝術“細菌”啊,怎么也欣賞不了,力透紙背是什么鬼。
從一個摳腳大叔開始
十多年前,一次不經意的電視,一個抖腳,帶著厚度眼鏡,雙手放在大腿上的大叔,唾沫飛濺,激情四射的解說一個曲子:
你聽,那是海燕在電閃雷鳴中努力的抗爭。看那,那不屈不撓的精神,……
對,這就是偉大的音樂作品帶給我們的震撼,豐富的情感,深刻的內涵,表達了作者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這樣一種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xxxx。
當時哥是懵逼的,刷著牙,拿著牙杯,穿著拖鞋,正好開著電視。…… ,kao,哥不懂音樂啊,咋整。
聲聲燕語明如剪,嚦嚦鶯歌囀得圓 ????。
燕語是聲音,聲音無影無形,但是剪刀卻要剪有形的東西。
也有人說,看一幅瀑布,就像身臨其境,仿佛感受到氣勢磅礴的聲響,感受到洶涌而來的水霧。
更多時候,其實我們并不懂,一個曲子首先是聲音,為什么要“看見”,一首古詩,為什么要“聽見”,一幅畫,為什么要“感受到”。
藝術的通感
人類有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感受,通過不同的器官和身體部位與外界聯系,深處一個場景,這些感覺通常都是同時起效的,只是不同場景下,有些感覺更強烈,有些相對弱一些。不同感官之間的聯動反應,就稱之為聯覺,也稱為通感。聞到香味,聯想到吃到嘴里的味覺。聽到水聲聯想到水流而下的畫面。遠遠聽見電視里馬蹄聲四起,聯想到萬馬奔騰的狀況。
藝術的基礎門類可以分為文學,美術,音樂這三大類,留心觀察,很多藝術作品都會激發人不同的感覺的聯動。
音樂何須懂
既然是通感是不同的感官感受,而且激起的還是我自己的感受,那就像開頭說的,為什么我就要看到那是海燕,如果我一生當中都沒有聽過海燕這個詞,那這個曲子我是否就欣賞不來了,是不是我要先看到海燕。如果讓寶玉聽到某個音樂,要聯想到飛機?無法想象。可想而知,藝術的欣賞首先要根植于欣賞者本身的認知和經驗。既然如此,為什么一定要有一個標準答案呢。
有句話叫,一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每個人對哈姆雷特的解讀是不同的。閱讀一本書幾乎就是再創作,那么音樂的欣賞呢。我們知道,一首曲子,首先會有五線譜,其次會有人演奏,最后才是我們的欣賞。同時,我們也知道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是會有損耗的。即使一個會議室的人開會,離開了會議室隔不了多久,都會有信息丟失,面對面交流善且如此。如果演奏者和作曲的人互不認識,也沒有什么交集,時代背景不同,演奏者更多的是自己的理解。而聽眾在欣賞的時候,為什么一定會理解創作者當時的感受呢。
聽一首班得瑞,開心就好。但是這是欣賞所有藝術作品的魔咒,如果不懂,就欣賞不了,最好連碰都別碰。
無標準有規律
我們知道,通俗和高雅多少還是有些區別的,區別就在于,有些東西的欣賞是需要通過一些努力的。因為它會挑戰我們的認知,層層遞進。就想喝茶,就像喝酒,就像喝咖啡,還有攝影和HIFI。甚至簡單說,現在的高清屏幕手機,和前幾年像素很低的手機的區別,當見過更高形態的東西,才能理解,而且再也回不去了。
既然音樂的欣賞沒有標準,如何更好的欣賞呢。顯然聽輕音樂和重金屬會有區別,所以音樂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
高低(音高)、強弱(音強)、速度與節奏、發音速度和緊張度。
悲傷的情緒應該用什么,歡快的情緒應該用什么,巧克力和薄荷糖有什么區別,悶熱和涼爽應該有什么樣的音樂。好人和壞人會有什么區別。強烈的情緒和平和的情緒有什么不一樣。緊張和放松又可以如何表現。顯然,音樂有自己的體系,但是體系的目的是什么?為了更好的發展這個門類。如果像高山流水遇知音那樣,這個門類其實是沒法生存的
后記
曾經有段時間很迷戀寫古體詩,沒有詞牌的雜詞而自得其樂,當時似乎是發現了聯覺的秘密。感受一下吧。
曲徑繁花艷滿天,不覺驚夢犬吠田。清風甘露拂脆煙,桃源深處自得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