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讀到那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女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一滴淚水從我的眼角滑過。
太久沒有打開它了,這本曾經的“枕邊書”,它在我上大學之后就一直默默的被藏在老家書架上的某個角落,像是在等待著一個人能再次將它取出并捧在手心里閱讀一樣。可是,它或許從來沒有想到再次翻開它的那個人,還是我。
第一次和它相識是在2017年。那一年我高二,剛剛結束了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我帶著不盡人意的成績沒心沒肺的和朋友出去閑逛。那段時間臨近新年,所以一向冷清的街道上也比以往熱鬧許多。我和朋友冒著寒風一邊在大街上砥礪前行,一邊在各個商場里面來會穿梭。一天的時光很快便過去大半了。臨近傍晚的時候,朋友跟我提議去書店逛逛。我當時心想自己也是好久沒有讀書了,便欣然和她一同前往。
到了書店,我們找了好久才在堆滿各類輔導資料的架子后面發現了一個標注著“中外名著”、“現代散文”、“兒童圖書”的一個小小的平臺。朋友對這些書是不大感興趣的,她的目標是擺在門口的五元一本的推理小說。我當時一個人在這個小臺子上面搜尋了很久,最后在《浮生六記》和《擺渡人》之間拿不定主意。后來朋友等的有些不耐煩了,她走到我的身邊,從面前那堆擺放的不是那么整齊的書中隨便抽出來一本,并且塞到我的手中。
我看著這本書上綠色的封皮,當時它還未開封,只見封皮上儼然的這著兩個大字——目送。腰封上還有一位母親推著自行車上的自己的孩子的畫像。我心想,“就這本吧!我要看看它到底再目送什么?”隨后便拿著它去前臺付了款。
在買這本書之前,我也有聽說過龍應臺。知她的那段“孩子,我要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大概是一段每一個高中生都耳熟能詳的話了吧!但我不曾想到的是,這位出現在閱讀理解文章中的“龍應臺先生”居然是女的!
在我成為這本顏值很高的書的主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擺拍然后發朋友圈。之后的那些日子也不過是隨便翻了幾頁。只是覺得《目送》那篇不錯,其他的都太無聊了,就沒怎么讀它。所以在一段日子里,它像是一個被遺忘的孩子,一聲不吭的在書架上站立著。
是從什么時候我開始真正的閱讀這本書呢?記得應該是步入高三之前的那段各科考試均不及格的日子,那真是人生的一大段灰色時光。數理化平均三十多分的成績,英語在及格線邊緣徘徊,連我一向引以為傲的語文都沒有突破一百分的界限。其實那時的我不僅僅是成績差,而是整個人從頭到腳一團糟。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像是一個流浪漢一樣,想做的事情只有吃飯和睡覺。因為怕被說成是祥林嫂,所以不敢對朋友交心。記得我用一個暑假的時間把自己養到了120斤,然后穿著皺巴巴的連衣裙去新學期報道。那時候覺得別人看我的眼光都是異樣的?
其實現在想想,那段時間之所以會那么頹廢的原因可能不僅僅是成績差和肥胖。那是一段所有人都會經歷的時光啊!可是為什么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失敗,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養?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該怎么收拾?”,“也沒有人告訴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這位叫龍應臺的女士,是我當時最敬佩的女性所應該有的樣子。擁有淵博的學識和兩個可愛的孩子。心思細膩又隨性自然,在發表犀利的批判文章的同時又對生活情有獨鐘。她真像是一位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撥開了阻擋在我面前的所有的迷霧。而這本書中真正打動我的卻不是那篇被廣泛流傳的《目送》,而且“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的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人生啊!除了自己,誰可能知道?所以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后,回頭再去讀這本書中的某些話,又發現,自己的抉擇,終究只有自己能承受。我在這個年齡便已了然于心。
我拿起這本《目送》之后便沒有再放下過,大學之前的那段日子。它可以說是和我同床共枕,我知道它會注視著我坐在書桌上改著卷子上的一道又一道的錯題;在床上費力的做著一個又一個仰臥起坐;一個人靜靜的讀書;默默的減肥;偷偷的學化妝。是它陪我度過了青春中那些所有因自卑、敏感所導致的不愉快的時光,直至我離開家鄉,來到這里讀書。
其實很久之前我就想寫一篇《目送》的書評。但是因為很多原因我都沒有去寫。五一假期回到家。想起了老師說過要舉行一個有關于讀書分享的活動,所以我再次從塵封已久的書架上拿下來這本書。一年不見,它似乎老了一些,字里行間的油墨香水卻更濃了。我注視著封面上那兩個大大的目送,第一次見到它的場景竟還依稀可見。那些灰色的時光也仿佛是在昨天一樣,而現在。我只想引用這本書中的一句話“現在都過去了,我可以說,是的,我都知道了,而一切,都是好的。”歲月啊!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