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教學過程中,經常提到一個詞是因才施教。教師教學通常遵循721邏輯:是”70%要懂人,20%要懂組織教法,10%要懂學科。一定要摸準孩子的類型。
比如分蘋果,我們可以按照大蘋果、小蘋果分;可以按照青蘋果、紅蘋果分;也可以按照酸蘋果、甜蘋果來分。一堆蘋果,分類標準不一樣,可以分為很多種類。
孩子也一樣,分類標準不一樣,管理方式也不同。
假如一個孩子喜歡吃蘋果,你買了一卡車蘋果,然后對孩子說每天必須吃100個蘋果。孩子連續吃了五六天,但第七天,蘋果雖然是他最喜歡吃的東西,經過這五六天命令式的溝通,孩子就會吃煩了吃厭了,見到蘋果就會吐。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路上,一定要因材施教。那孩子分為哪幾種類型呢?
1、態度好能力好。這類雙好生,做詢問式就可以:有需要我做的嗎?有需要我幫忙的嗎?很簡單,關注孩子,必要時指點。
2、態度差能力差。這類雙差生,適合監工式,當然也要照顧孩子的感受。
3、態度好能力差。這類學生傾向于教練式管理,手把手教。孩子學科知識不好,就找當地比較權威,細致耐心的老師。
4、態度差能力好。經常聽家長說,“孩子特別聰明,就是不學,只要他好好學,沒有學不好的。”這類孩子,告訴他們為何要造船比如何造船更重要。
ok這樣一個手勢,從ok角度看理解成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是數字3,也可以是數字0。看待食物的眼光、思維角度各有不同:你看到一件事是好的,別人可能覺得是壞的;你看到一件事是高尚的,而一定有人覺得是卑微的。
基于我們自己的成長環境,爸爸媽媽各有自己的脾氣性格,都是在自己的語言生態環境里形成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取長補短。
孩子特別容易模仿家長的語言、行為、情緒、脾氣。人是通過習慣來支配日常的99%的事情。
比如早上起來刷牙,這是不用刻意去督促的,因為我們已經形成這個習慣了。這是不經意輸出的。
習慣是指不受意識的約束,自動自發形成的行為過程。
我們很多時候要求孩子,孩子會說“你不也是這樣子?”有個詞,笨鳥先飛,可以有三種理解:
鳥知道自己笨,要先飛;
鳥知道自己笨,選擇不飛;
鳥知道自己笨,下個蛋,讓蛋飛。
其實,與其說孩子有問題,不如說有問題的孩子,家長和孩子一定都有問題。請家長先從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放下手機,拿起書本,和孩子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