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讀過的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專業方面的書籍,另一方面是知識拓展領域的書籍。以下羅列了對我個人而言在專業提升、心理成長、思維模式培養方面比較有幫助的書籍,附帶書籍短評,希望能給有需要的人提供參考。
首先,談談專業方面的書籍。
第一本,《簡約至上——交互設計四策略》,交互設計師的必備書籍。
這本書提出了“刪除、組織、隱藏、轉移”四策略,并結合大量案例,細說設計方法與原則并進行論證。
我在看書的時候將其中的原則歸納為 探索用戶需求、需求分析、用戶操作流程以及界面布局設計這幾個部分,在做設計的時候,進行到相應環節可以有選擇地活學活用。
第二本,《響應式Web設計實踐》,介紹了有關響應式設計的基礎知識與概念。
首先強調了響應式設計的重要性,接著介紹了幾種流動布局以及每種布局涉及的代碼基礎。此外,設計中還要考慮媒介查詢、響應式多媒體、不同設備的市場份額,并介紹了響應式的設計流程以及響應式體驗。
第三本,《轉化-提升網站流量和轉化率的技巧》
里面提出了幾個觀點,值得學習:
1. 人們購買的不是產品,而是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
2. 產品的價值主張,就是把產品特點轉化為用戶能得到的益處。
第四本,《網站設計解構——有效的交互設計框架和模式》
本書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設計解決方案,包括 設計模式、組件、交互設計框架體系、任務流程、其他必備框架、相關框架、構成元素、設計標準。
另外,本書提出了通過參看競品,積累優秀的設計解決方案的路徑。
第五本,《Web導航設計》
介紹了導航的常見形式以及相應的設計框架。
第六本,《認知與設計——理解UI設計準則》
本書結合心理學分析了一些常見的UI設計原則。這句話摘自書中:所有設計準則都基于人類心理學-人們如何感知、學習、推理、記憶,以及把意圖轉換為行動。
其中,有幾個知識點對于交互設計師很值得學習與借鑒:
1. 信息結構化呈現,同時避免重復(信息架構、頁面框架、視覺層次)
2.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特點與運用(對于設計用戶界面、用戶的任務流程等都需要去考量)
3. 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考慮任務本身與用戶經驗的一致性)
4. 用戶對于時間的感知
第七本,《創新者的窘境》
摘自書中:
1. 本書中的“技術”指的是一個組織將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技術,轉化為價值更高的產品和服務的過程。
2. 創新者的使命,是在不影響能夠帶來利潤和增長的現有客戶需求的情況下確保這一創新(目前還不具有實際意義的破壞性技術)在企業內部得到足夠的重視。
我通過這本書拓展了視野,了解到技術、產品與服務、需求與創新的關系。
第八本,《啟示錄》
明確產品開發中各環節人員的職責以及核心價值;明確產品經理的職責以及所需具備的能力。
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也就是打造一款產品所需經歷的各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工作內容。
第九本,《餐巾紙的背面》
提出了“視覺化思考”的問題解決方式,有助于迸發創意性解決方案,在工作中值得借鑒。
第十本,《交互設計精髓》
詳細講解了交互設計師需要知道的知識體系以及設計流程,是需要反復閱讀的重量書籍。
第十一本,《驚奇UCD》
這本書立足于用戶體驗,談論了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幾種創新方式,也讓我對用戶體驗式創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以下列舉幾個比較經典的創新方式:
1. 圍繞核心任務的創新
2. 圍繞新技術的創新
3. 應用程序的創新
4.圍繞產品生態系統的創新
5. 圍繞矛盾的創新>解決方法:明確劃分目標用戶群和需求的優先級
接下來,談談其他領域的書籍,主要涉及了思維模式、心理學、經濟學等。
第一本,《深度學習的藝術》
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學習模式:“提問-解碼-操練-融合”。
1. 提問層面,要知道自己已有知識、書本能提供的知識以及未知的知識;
2. 解碼層面,文中闡述了一套方法,對我很有啟發:
? ? ? 不只要去尋結果,還要去尋過程。
? ? ? 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 ? ? 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3. 融合層面,通過“遷移”、“印證”、“互補”的方法,將不同學科的理論抽離本質,形成一種共通的思維模型。
第二本,《開放的智力》
談到了有關學習的幾個方面:
1. 常識積累,增加知識間的相互關聯;
2. 提升信息分析能力,包含知識廣度和深度的結合、避免思維固化的意識和能力、對理性和直覺的合理利用。
3. 多線程工作,梳理大框架、分解成邏輯單元。提出了“我們要管理的并非是物理學意義上的時間,我們要管理的,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運用心智的意愿和能力。”的觀點,很受用。
4. 智力模式,包括 信息碾壓能力、元思考。
5. 剪除枝蔓。
第三本,《暗時間》
作者通過嚴密的邏輯分析,就個人發展過程中會遇到的心理、思維等方面的問題提出觀點、給出論證,并結合大量書籍參考。
里面的內容基本上每個人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都會遇到,有時我們覺得習以為常但作者卻從 人本、心理學、元知識層面 道出事物的本質,讓人豁然開朗。
對于我來說,知道了自己某些不當的行為或情緒的深層原因,就能找到解決方法,能更有效地管理自己、提升自己。
以下是對我幫助很大的幾個部分:
1. 知識的學習:如何觸及問題的本質,并運用于其他問題;
2. 認知模式:認知習慣與偏見、改變偏見、培養理性思維、學習心理機制;
3. 意志和主觀能動性;
4. 效率;
5. 個人發展:構建自己的發展路線。
第四部分,蘋果與谷歌相關歷史背景的學習
書籍包括:
《史蒂夫?喬布斯傳》
《移動風暴:蘋果與谷歌的科技之戰》
《追隨你的心》
通過這些書籍以及相關資料的搜集,大概了解了蘋果公司的發展歷程(喬布斯的成長歷程),以及蘋果、谷歌、微軟之間的利益與競爭關系,企業的核心戰略等。作為互聯網人,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本,《重塑心靈》
是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入門書籍,我將NLP理解為一種高效的回應術。
就是利用程序性思維將常見的溝通技巧重新演繹了一遍。比如里面介紹了這幾種技巧:
1. 消解抗拒法
2. 回應術
3. 附和法
以上技巧或許有些過于程序化,不過書中談到的一些觀點對于我還是有用的,下面摘取幾句:
1. 任何兩個人之間,既有溝通,便一定有共同信念、共同價值的存在。建立更多的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便是達到良好溝通效果的保證。
2. 所有行為的背后必有其正面動機。只是有些時候,一個人選擇了錯誤的行為,得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未能滿足那份正面動機而已。(因此要包容他人錯誤的行為,尊重他們背后的正面動機。)
第六本,《心理學與生活》
在接觸了心理學領域之后,想要在這方面有更深入、更科學的學習與認識,經推薦,便開始看這本心理學領域最基礎的書籍。
這本書從生活切入,從生物學基礎開始分析,每章內容都遵循一定的教學邏輯,便于讀者的理解與學習。即使整本書籍的論述性、邏輯性很強,但當你一章一章讀下去,認真學習并消化里面的概念與原理后,你會發現此時你遇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會自然而然地運用相應的心理學概念去解讀,此外,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對于自我的認知以及人格完善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是心理學的基礎,也是我學習心理學其他分支的奠基石。
第七本,《欲望之源》
書籍的主旨是了解人們自己的動物本性——欲望,并利用知識,馴服這些動物本能。
書籍從 肥胖、冒險、貪婪、朋友和敵人等角度解讀了欲望。
這句話摘自書中:我們應該享受我們的動物本能,甚至可以陶醉于其中,但是必須防止由這些本能來控制我們自身。過上心滿意足的生活的關鍵在于找到一條中庸之路,有自由自在的快樂,也有鋼鐵一般的意志,還能機智地控制我們自己以及周圍的環境。
第八本,《錯不在我》——認知失調與自我辯護
書中傳遞出的一個概念就是:人們會通過自我辯護來降低認知失調帶來的心理不適感。
1. 偏見是自我辯護的工具。
2. 錯誤的記憶源于自我辯護。
3. 認知失調引發自我辯護。
如何避免自我辯護??我們只需在“我們所感受到的”和“我們該如何做出反應”之間進行片刻思考,考慮一下我們是否真的愿意堅持某種與事實相悖的信念。
在“關系”這一章節,我學到了一種方法,感覺很受用:在對待他人時,將對方表現不好的原因歸結于環境因素,將對方表現得好的原因歸結于性格,這樣更要有利于雙方的相互理解。
第九本,《絕非偶然》——社會心理學的入門書籍
社會心理學本身就是一門和日常生活結合得較為緊密的心理學分支,在書中阿倫森教授結合自己的生平將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娓娓道來,看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些概念很輕易的嵌入你的大腦中。
通過作者的生平,你也能夠認識到社會心理學的內涵:個人可以通過自我完善成就自我。
第十本,《社會性動物》
結合大量案例,深入淺出的分析了幾個重要的社會心理學現象與基本原理。
第十一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歷史偉人的成長過程——從一個憤青到一個成功的官員。里面有很多曾國藩與他的弟弟交流的信件,通過信件我們便可以窺探他的心理。有些時候看看別人在面臨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時是怎么想的,也會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示。
另外,曾國藩很注重心學的修為,也經常進行自我反省與自我提煉,很多內容值得學習借鑒。
第十二本,《王陽明心學》
看這本書的第一感覺就是內心真的會變得特別平靜,即使是在高峰期的地鐵上。
里面的很多觀點對于現在這個階段的我來說很有價值,我也正在努力踐行中,以下摘出一部分:
1. 修煉身心并不是遠離世俗;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
2. 如果是為了謀生,那一個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為了生活,一個人必須要去奉獻。
3. 如何才能在面對大量紛繁瑣碎的事情時,做到身累心不累、身忙心不忙呢? ?答案很簡單:只動腦,不動心。
4. 我們必須幫自己培養起一種更寬廣、更智慧、更具兼容性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不僅能容納對目標的堅定追求,還能容納對過程本身的體驗、欣賞和享受;不僅讓我們朝向最終的目標努力,還能讓我們富有創造性地面對生活中的每件事,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5. 把無意義接受下來,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行為。
6. 什么樣的人格,決定什么樣的人生。
第十三本,《可樂經濟學》
通過這本書可以學習生活中常見現象背后的經濟學原理。
以下這句話摘自書中:既定環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類和動物行為的所有特點,都是成本與效益相互消長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結果。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成本與效益)來評判自己的決策,避免陷入思維誤區或者圈套。
第十四本,《銷售心理學》
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心理學定律來分析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是如何被影響的。對于非銷售人員的我來說,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陷入一些營銷圈套中,另一方面可以聯結設計心理學的知識,抽離事物本質。
第十五本,《你的燈亮著嗎?》
這本書提醒我們,當面對一個問題時不要急著想解決方案。首先需要考慮以下幾點:問題是什么、誰想解決問題、問題由誰解決、問題來自哪里、是否真想解決問題。
此外,書本指出了人們在解決問題以及做決策時經常會陷入的思維誤區。這是基于認知心理學,對人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的思考與解讀。
第十六本,《咨詢的奧秘》
書中對咨詢的定義是應人們的要求影響他們的藝術。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與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會扮演咨詢者或者顧問的角色。作者認為人們尋求咨詢的場景往往是需要某種變化或擔心發生某種變化,此時的內心往往是不理性的。顧問的職責就是理性地看待非理性。
通過本書,我們可以學習這些顧問是如何應對非理性的咨詢者并找到最優(對比衡量下)的解決方案。
以上便是我2015年主要閱讀過的書籍,歡迎有想法的同學給我留言,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