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讀了一本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關于日本社會變革的書籍。本書作者澀澤榮一被日本商人尊為“日本企業家之父”,講述了他從尊王攘夷→成為幕府幕僚→成為天皇的大臣→下海從商,實業報國,四個人生階段。我很榮幸能讀到那個來自于一個世紀前的日本文明記錄。
? ? ? 澀澤榮一先生對中國《論語》頗有研究,這也是他的經商之道,這也是他為人處事之原則。天命不可違,尊重大自然法則,在自己力量弱小的時候靜待時機,努力修煉自己。
? ? ? 還給我們講述了他的識人之道,一般情況下,我們有查其所言,觀其所行的說法,然而我們就算聽他說了,也觀察到他確實這樣做了,也成功了,但他的動機到底是什么?我們又清楚嗎?為了爬上某某崗位他努力工作,取悅領導,到頭來動機是斂財,那他的動機就是壞的,可行為卻是好的,但卻成功了,矛盾否?一人動機是使禾苗成長,但不遵天命,拔苗助長,動機即使是好的,行為卻壞了事情,這種人領導絕對不會重用。所以動機不明,行動優訊之人必被領導青睞。所以我又想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觀點,人應由內而外散發魅力,逐步擴大影響力。
? ? ? 我個人觀點:優先修煉本心,提升自身素養,修煉正的動機,拓寬自己知識面寬度,拓深自己從事領域知識深度,這樣才能在以后的行動中既有正動機又有正行動,才能有正的未來。
? ? ? 還有他所描述的日本在20世紀初社會的重大變革后,物欲橫流,急于求成之風盛行。這點類似于我國21世紀初頁變革后的社會現狀,時至今日這種浮躁之風還存在,還好有以羅胖為主的知識分子在移動互聯網弄潮兒。不過我只保留一部分對羅胖的認同,讀書真正的目的是思維與邏輯的提升,快餐式吃的快,但營養有限。
? ? ? 東方的書籍與西方來比較,西方會把東西模型化,而東方會更理論與通俗,這實在很矛盾。東方強調更多的是為人的修養,而后才是成功,東方看待個人的成功并不只看一朝一夕,強調的是后人的對前人的評價,而前人在前朝的成功,在今世卻有可能遭到唾棄。東方與西方普世的東西都趨同于人心向善,也在引導著人心向善。
? ? ? 而作為商人,中國古代就有商人不作為,投機倒把,而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把商人劃分到最末,中國古代文化得到一統應該在漢武帝時期,獨尊儒學,后世如此,而后人對儒學關于對待錢財與商人都領悟的有所偏差,倘若領悟對了,就不該有當今盛世。
? ? ? 大航海時期貿易的繁榮成就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最終日不落帝國稱霸世界幾個世紀,商人地位得到尊敬,而同時期中國的商人卻遭到打壓。在古老的中國看來,商人不勞動也不生產物品,只是把物品收集起來,伺機賺取高額利潤。為什么不同時期東西方商人的待遇和成就會如此的不同,如果開始商人以生存和謀求利益,那時人之常情。隨著資本的擴大他還是如此貪婪成性,操縱國家命脈,那就是商人在逆天。論語中教給我們從商之道在于自身品德修養,君子求財,取之有道。
? ? ? 記得前幾天看過一個視頻,是人死之后,通過液態氮氣冷凍,然后底部通過震動,把尸體抖動成顆粒狀,在再通過分離,分出大小顆粒,小的顆粒會被打包到一個小盒子里,在經過6個月后,就可以從中發出一顆小樹苗。誰又說他又死了呢?他以自己的能量又成就了一顆樹苗,而樹苗的體內也有他的血液。中國北方的土葬其實也是一樣的,而愛因斯坦則通過能量守恒定律來解釋這一現狀。
? ? ? 每個人的成就都來自于這個社會的供養,來自于大自然的贈與。從商之道學論語,學的不是論語,而是本體的洗滌與凈化,社會贈與我的我要好好經營這些資源假以時日回報與社會。
? ? ? 商道是孝道,也是為人處事之道,更是大自然天命之道。
? ?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祖宗給我們的東西你可知道與多么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