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來要做什么
文|丹尼斯·李翻譯|任溶溶
“你將來要做什么?”
大人問個沒完。
“做舞蹈家?做醫生?
還是做個潛水員?”
“你將來要做什么?”
大人老是纏著問,
好像要我不做我,
該做個什么人。
我長大了做噴嚏大王,
把細菌打到敵人身上。
我長大了做只癩蛤蟆,
呱呱呱呱專門問傻話!
我長大了做個小小孩,
整天淘氣,把他們氣壞!
今天在媽媽幫的微信群里每日給孩子讀詩分享了這首詩。那句“好像要我不做我,該做個什么人。”一下子觸動了我的神經。
剛好昨天的推文留言處有位一年級學生的媽媽跟我分享了她這段時間的體會,她說她在女兒上小學前育兒理念與我此刻相似。但自從今年她女兒上小學以后,她開始懷疑自己之前沒有給她上幼小銜接、沒有逼她認字是不是錯了。在應試教育面前,孩子真的很辛苦。
于是我今天跟幾位小學生的媽媽交流了一下,也看了一些文章,想在這里說說。
記得A媽在當初她家小朋友剛入小學那會兒,也因為小朋友的速算跟不上而在群里說起過她的困擾。她也一度懷疑過,是不是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太過寬松。
時過境遷,現在再回想起來,她告訴我說,也還好。家長都是當局者,每個年級段都有每個年級段的煩惱,但是回過頭再去看其實也沒什么的。
陸續跟幾位小學生的媽媽交流了之后,發現很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父母的心態問題。
剛進入引起父母焦慮的往往是孩子的成績(站在HR角度可以理解為KPI)等方面的落后,很多家長會歸因于沒有提前學字或沒有讀幼小銜接等,習慣性地歸因朝外。
事實上,成績的評判,是從知識儲備上來評價的。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知識儲備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孩子的自信心。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呢?
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陪伴中,多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支持他的好奇心。
幼兒階段,給予孩子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不是硬生生地讓孩子去認字、做算術,而是讓孩子有一種學習的感覺。讓他自己作為主導者去探索、學習。同時,也可以帶孩子去參加一些興趣班。
還有一位朋友家小朋友現在三年級,她在一二年級時比較注重孩子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如今,她家女兒已經摸索鞏固了自己的學習模式。
最近這段時間,她家女兒的課業任務有些重,她便讓她在學習和舞蹈、練琴之間做好取舍。結果小姑娘認真完成作業后,還是去參加了她的興趣班。
也就是說,孩子通過了一二年級的習慣養成,建立自己的學習模式后,會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任務。
父母不多做要求,只是提供引導和建議。因為如果父母過多干涉,比如讓她放棄興趣班的學習或者放棄一些作業,早點睡覺,反而會讓孩子心里記著未完成的事情,影響睡眠。
另外,作為父母,我們更需要學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問題。
要懂得換位思考;爸,水深么
不深剛過膝蓋……
媽 我要不是鼻子長點可能今天就死球兒了!
———————————
對于家長來說很容易的事,
在孩子也許就是個大難題;
回頭看看渾身濕漉漉的小象,
你就知道孩子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教育孩子的時候,
千萬別說“這么簡單的事”你都不會,
你小時候說不定還不如他,
就是你忘了罷了!
那么多的育兒理論,那么多的現身說法,也許有的時候,引起父母焦慮的源頭只是孩子成長的不確定性。
我們一路成長過來,都知道當初被評判自己是否優秀的依據無非就是成績,也就是知識學習上,英語詞匯量、認識多少個漢子之類的,全是可以量化的指標。因為這些很直觀。
可是,這么一路走來,我們才發現,比這些更重要的自主能力、社交能力、創造力等無法量化的能力卻被忽視了。
很多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自己吧。外在環境不是輕易能改變的,那就從內打破,換個角度看看唄。
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