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哪兒來

? ? ? ? 一次,給一位外教老師John臨時做助理,中午午餐時,我們聊天,我問了個經典問題:“where are you from?”John想了想,問:你問的是出生地?少年時期?青年時期?還是現在的居住地?我出生在新加坡,少年時期在泰國,青年時期在加拿大讀書,工作結婚在中國,現在我的家庭是住在廣州,而我的父母是美國人,他們住在美國的農村(John的中文非常好,標準普通話無口音)。你說我來自于哪兒?

? ? ? ? 我當時就懵了:是啊,這怎么算啊?!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落葉歸根,我們都是有根的人。陌生朋友第一句就會問:你是哪兒的?我是河南人,我是北京人,我是四川人,我們都有地域定位,離開家鄉我們也會說自己老家是哪兒的。去了新的城市定居,也是新上海人。年節的時候,那些平時擁擠的大城市,也會變的冷冷清清,因為很多人都回家過年了。我們知道自己是哪兒的人,來自于哪兒,所以我們也有要回去的地方。

? ? ? ? 我媽對我催婚的時候一直打的感情牌就是,找個疼你的關心你的人,以后你就有依靠了,有個家了。現在還有我在,你還能回來,將來我不在了,你回哪兒去?!想像了一下媽媽的擔憂,我也有些不安和傷感,但是也有些不認同,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她。我媽她們那個年代的人是追求安穩,而現在的我是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更傾向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 ? ? ? John的反問帶給我的震撼不亞于一場地震,是啊,你從哪兒來,答案就僅限于一個地域名嗎?是的話,那么是John的出生地?青少年時期的居住地?或是讀大學的地方?亦或是結婚組建家庭的廣州?不是的話,他是個飄浮無根的人嗎?什么是一個人的根?

? ? ? ? 我想一個人的根,不只是養育他的一方水土,更重要的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觀念的養成。以后不論他走到哪兒,身在何處,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他對自己的態度,他對周圍的人和事兒的態度都會有一套自己的價值標準,不會因地域和環境的轉換而發生根本的改變。那么這個核心價值觀就是他的根,是他發自內心所堅信的行為準則。

? ? ? ? John說那是我在美國的父母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傳遞給我的價值取向:努力工作可以帶來豐富的物質生活,但那不是工作全部的意義。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繼續認真工作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熱情,表達我們對它的態度,也是我們體現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價值的方式。

? ? ? ? 對于媽媽的擔憂,我好像有了答案,我想生活在一個更美好更有趣的世界,我等不急別人來創造,我要自己去試試看,其他的,再說吧,這就是我的態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