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品新人,周二參老板的培訓,十足的干活,收貨頗豐。回來后,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有一些小想法和新的思考,希望和大家分享。
1、**APP作為社交工具,對新用戶需要『單邊啟動』
1)工具型應用需要攻破的是『單點啟動』。
工具型應用應該聚焦的magic moment就是功能本身。對于新用戶,工具型應用著力于解決用戶問題(需求),用戶覺得好用(體驗),下次他就會再次使用(留存),eg:美圖秀秀、印象筆記。用戶即使一個人也能用起來,不受其他用戶、服務商等的影響,聚焦于功能,做好『單點啟動』。
2)社交型應用需要攻破的是『單邊啟動』
IM工具首先需要為用戶提供聊天對象。
**APP是社交屬性的IM產品,核心是IM,直譯為『人與人聊天』,你首先需要為用戶提供的是聊天的對象,既關系鏈。區別于工具型應用的『單點啟動』,社交應用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參與』才能完成啟動,對于新用戶,需要攻破的是『可以與他聯系起來的一群人』,是『單邊啟動』。
**APP應該聚焦的magic moment是新用戶與其他用戶的連接,包括人與人、人與內容。
**APP確實這么做了。對于新用戶A,注冊成功后,我們引導A會從通訊錄加好友、打電話后提示加好友,與熟人建立連接;并且,讓A瀏覽偶遇、曬一曬、問一問等新鮮生活社交,消費其他用戶的內容后,再申請加好友。最終,在IM上的引導,都是為A提供聊天對象。
我們設想如下:在A擁有好友之后,A會進行聊天的動作;并且,A刷朋友圈時,會看見這些好友的新動態, 可以進行他們點贊、評論的互動;甚至還會驚喜的發現擁有共同好友時,若干好友還能在朋友圈的評論下互動。非常贊的應用!所有人都在我們的產品上形成了連接。
這難道不是微信嗎?
**APP的magic moment和微信并無差異,并且微信已經做到極致。
一個簡單的估算方法。提供兩個官方數據:①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CNNIC);②截至2015年6月30日,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6億(騰訊財報)。微信國際化發展不算順利,作為毛估算忽略海外用戶和期間國內網民的增長,得到的結果是中國超過90%的網民都使用微信。微信上月宣布,其日活用戶5.7億。
用戶基本覆蓋全網民群體,也就是,在微信的社交網絡中,你能連接任何人,so magic。第一,微信的社交連接已形成『小世界網絡』,其中節點的連接和聚合可以帶來各種復雜的社交效應,易信很難突破;第二,用戶無需使用兩個相同的產品。
2、**APP需要差異化,包括優勢的利用、用戶群體的細分
1)通訊能力是**是最強的優勢
通訊上,釘釘找了非常強的工作場景切入,以通訊為主,帶動背后的OA、SAAS服務,提高中小企業溝通效率;而易信切入的是熟人通訊,希望用戶的通訊行為可以帶來好友關系,進而轉化為有效地社交。
通訊是熟人社交中的低頻場景。需要打電話的家人,P2P行為少;需要打電話的朋友與戀人,P2P行為多、頻次高。但是,后者在流量時代,信息的傳遞方式基本已被微信取代,通訊已成為低頻場景。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打電話對象,大多為事務性聯系,快遞員、老板、業務方等,很少會產生進一步的社交。
通訊帶來的信息到達率高是P2P行為的補充。雖然通訊是低頻場景,但不可否認,短信、電話是手機UI上,用戶感知最強的提醒(eg:收到微信和同一條短信,最先注意到的短信)。如果我們是社交軟件,個人認為告訴用戶,不應該是『我們能像來電一樣打電話,并且是個非常好用的打電話工具』,無端陷入電話型競品的廝殺之中;嘗試傳遞給用戶這類消息,『我們是IM社交軟件,在親愛的TA沒有回復你消息時,可以轉成短信一鍵傳遞,著急時也可以直接打電話,保證能聯系上TA哦』。
抓住需要強通訊+P2P的細分場景。像是班級中老師與學生、家長等,都是在P2P層面,還非常需要通訊作為補充的場景,都是可以抓住的機會。我們可以去探索更多此類場景。
2)用戶群體可以進行的差異——四五線用戶、游戲用戶、純凈關系型用戶
微信還沒有覆蓋到的四五線城市,說不定有一群想社交、想省錢的網民等著我們。微信在最近的發布會上,稱其現在的挑戰除了海外市場,還有中國四五線甚至更為偏僻的地域實現微信的普及。對于四五線城市,他們更在意省錢,并且,他們沒有受到微信的影響,在熟人間,可以進行通訊到社交轉化。
網易最大的資源是游戲,游戲用戶間的社交場景非常豐富。游戲用戶的P2P、群組非常活躍,玩過游戲的朋友應該都有體會。易信曾做過游戲互通,即在易信上可以直接收到游戲上好友的消息,并且與之聊天;還能在公眾號中,綁定幫會,與幫會玩家聊天;同時,在游戲中還能領取到對應的獎勵。到現在,留存下來的游戲用戶,好友數、消息發送量、朋友圈互動數遠高于其他用戶。網易本質是游戲公司,有大量的游戲資源,或許可以嘗試。
1+1策略下,給過重關系鏈負擔的用戶提供純凈社交空間。每次調研都會有少部分的這類群體,希望擺脫微信,和三五好友或者戀人,有一個專屬的純凈空間。
就微信的關系鏈而言,雖然我們都擁有大量的好友,但并沒有太重。微信是IM應用,IM本身是一件私密的事,eg:我和A聊天,我微信上有我老板,但我老板不能參與、也不會知道我與A的聊天行為。而社交真正的交集在于——以內容為基礎的朋友圈。在評論好友可見、狀態分組可見的功能設計上,似乎大部分用戶還沒有到必須遷移的時候。
但假設『少部分』的比例是5%,現微信的日活是5.7億,我們的潛在高質量用戶是2850W。
個人層面上的思考,難免很多偏頗的地方,也比較淺薄,不過都希望前輩們可以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