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因氣候、因溫差,花開有早有晚。無奈,許多父母不知,呵護過多,以愛的名義扭曲了花朵;許多老師過及,強按強學,以責任為由,誤導成長。
? ?教育的路上,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誘惑,讓我們迷失初心,錯過花期。究其原因,只是缺少了耐心。
? ? 我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未出世,開始胎教,未離襁褓,便實施幼教,待入學,就多了家教。本還持反對態度,在一邊且行且觀察的其他家長,在孩子日益掉隊的成績上似乎看到了差距,紛紛效仿,終于我們在拼學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有時會忘記“孩子還只是個孩子”這個事實。
? ?我們在工作之余,偶爾看過親子類教育篇,不免對號入座,檢討自己陪伴是否太少,關愛是否不足,擔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愛的種子不能發芽。于是,各種投入,各種改變:留守的孩子逐漸被關注得多起來,從他人同情變成自憐,面對鏡頭都會潸然淚下;早起上學的孩子起床成了家長的功課,必須比他起得早,準備好一切,再從夢中喚醒他;為節約時間,有車一族天天接送,沒車的就租個學區房住著;為少讓子分心,連洗襪子、洗碗這種小事都由家長代勞……
? ?孩子們見多識廣,他們會的很的事情,我們都不會了。手機電腦,玩轉天下,唐詩宋詞,信手拈來,演講臺上,口若懸河……
? ?只是家中的長輩若是生病,別說煲個湯,熬個羹不行,就是到病床前關切地問候的恐怕也只有少數,病中的家長總還惺惺念念不能讓他們耽誤學業。
? 這樣一個個把孩子送進高等學府的真的是人才嗎?從高等學府出來個個忙得恨不能分身的他們,真的如我們所愿嗎?
? ?我記得我們70年代的人,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也沒有覺得童年不幸福。自己從小做飯,做農活,也沒有自憐自自憐自艾,覺得父母不愛我們,照樣建成了自己的小家,長幼有序,尊老愛幼。沒有在校拼成績,出校門拼人脈,結婚拼家世,沒有那么多的拼,卻依舊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到了而立不惑之年照樣挑起社會發展的重任,成了頂梁柱。
? ?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成長之路,走著走著,就長大成才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過著過著,就擔起來了。有什么好急的呢?我們在急什么?
? 我們生怕孩子落后了,著急的要走在人前,想要比別人強,想要生活在優越里,虛榮心操控理智。說到底,是自私心理在作怪,各自顧各自,自掃門前雪,沒有同時代共呼吸共命運的責任感。
? 就象環境對于大家的影響,地區保護,國際保護,若都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其他,都以眼前為重,不顧子孫后代,遲早霧霾涉及全國甚至全球。
? 現代教育重學分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現在的孩子童年不象童年,青年不象青年,一個個都成了旋轉的陀螺,甚至老年都不能象老年——大城市生活的年青人,為生計所奈,不少都是由年邁退休的父母帶孩子。社會飛速發展,人們高速運轉,誰敢說這不是你比我,我趕你,大家共同營造的氛圍呢?
? ?真的很期待,慢節奏的生活,聽說在瑞士,那個國家的人生活得很安詳,聽說在法國,那個國家的人生活很浪漫,聽說德國人,廚房的餐具精致得讓人驚嘆!
?因為人們有時間,有心情,不慌不忙地享受生活。
? 教育是關鍵,一種理念的根植影響著一代人的生活目標,影響著幾代人的生活質量。這是社會的事,國家的事。
? 我們也可以,選擇不急不蹴地生活,享受和孩子在一起成長的時光,享受每一餐帶給我們的美味,看每天的太陽,賞落雪的寂靜,有清新空氣,有美麗家人……相信自己的孩子終究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相信親手培育的花曲終究會開得燦爛。不撥苗助長,不過多關注,也許會慢點,但我們終會迎來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