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時翩翩風流公子,中年嚴肅教員,老年佛界一代宗師,被佛教界尊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遁入空門時,只留下“愛是慈悲”給妻子,去世時只留下“悲欣交集”給世人。他的寺院連一向高傲的張愛玲都不敢進入,他的詞連樸樹都說:“如果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都可以。”他的一生,都在不斷尋找自己,做自己!
一
1880年秋天。
一名小男孩呱呱墜地,他的名字叫李叔同。
父親李筱樓,與大名鼎鼎的李中堂李鴻章同年進士。
做過大清的吏部主事,不喜歡,然并卵,辭官經商。
搞投資,玩金融,辦銀行,很快成了天津巨富。
差不多和王健林是一個咖位,但是他不是王思聰。
巨富家庭長大的他,并沒有染上公子哥的壞毛病。
斗蛐蛐、遛鳥,這些壞毛病,他是一樣不沾。
李家幼教很嚴,著名教育家洛威爾說過一句名言:
“智力教育就是要擴大人的求知范圍 ”。
李家就是這樣干的。嚴格的家教加上聰明過人。
李叔同5歲時誦名詩格言,
6歲起習《百孝圖》、《文選》。
8歲時讀《名賢集》、《孝經》及唐詩;
11歲時學《四書》。12歲攻《爾雅》、《詩經》、《說文解字》并開始臨帖。
15歲起學詞、制篆刻,還學習算數和外文。
大家會感慨:“我都30歲了,還沒讀過!”
但是優秀的人比我們更努力,
我們還有什么資格不勤奮呢?
二
18歲那年,李叔同參加一門重要的考試。
這門考試叫天津縣學應考,考試要求寫一篇文章。
可是摳門的大清,不如社會主義鋪張浪費。
只給每個考生發了一張紙,18歲的李叔同拿到答題卡。
對于才思敏捷的他,一張紙顯然是不夠的。
他發明了一種新的答題方式:
在一個空格上寫兩行字,監考老師看了,
當場豎起大拇指。給了他一個美稱:
李雙行,不是李雙江。
以后每次考試,這種答題方式都是李叔同的特權。
其他考生想模仿,那是沒門,才華不夠,顏值別湊。
如果李叔同愿意,他可以接管家里的生意。
從18歲開始打發自己的生活,一輩子衣食無憂。
如果我們的生活全部都是父母安排好的。
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
把人生過成標準答案,那活著還有什么樂趣?
三
1898年10月,李叔同和母親遷居上海。
到上海后,他參加了社團“城南文社”。
后來又考入南洋公學,就是上海交大前身。
李叔同在上海,如魚得水。
只要是他寫的文章,就會得到征文第一名。
他被上海名人所青睞,連大才女宋貞也夸他:
“李也文名大似斗”。
李叔同不小心就成了著名的文人,這時他才20來歲。
有一句話說的好:少年不風流,說明少年沒有才。
李叔同用文字腌制時間,煮字療饑,過鮮衣怒馬生活。
享受銀碗里盛雪閑情,他與滬上風塵女子交往密切。
與名坤伶人楊翠喜,謝秋云更是唱和作品,寄情聲色。
他還和皖南名妓李蘋香來往甚密。他寫詩:
殘山剩水說南朝,黃浦東風夜卷潮。
河滿一聲驚掩面,可憐腸斷玉人簫。
如果他愿意,他可以一直做一個上海的公子哥。
鉆鉆妓院,喝喝酒,唱唱詩,日子一天天過。
四
人生就是自己設置的一次次意外。
當你有了勇氣,敢于打破自己的生活時。
那么新的生活就開始向你打開了。
1905年,這個紈绔子弟公子哥遠渡日本。
留學去了。他剪掉了辮子,穿著西裝,穿尖頭皮鞋。
帶沒腳的眼睛。這樣的形象是多么生猛。
到了日本,他改掉了全部公子哥的壞習慣。
他學習刻苦。海倫凱勒說:
把活著的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后一天。
他就是這么干的,大戲劇家歐陽予倩和他約定時間聊聊。
結果來晚了五分鐘。他開窗戶說:
“我和你約的8點鐘,可你遲到了五分鐘!”
“我現在沒功夫了,改天再約吧!”
大戲劇家當場一定氣吐血!
在日本,為了更好聽音樂,
他出版發行了《音樂小雜志》。
結果,這本小雜志變成了中國第一本現在音樂刊物。
他和同學想玩話劇,幾個人湊在一起創辦春柳社。
結果,這變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話劇團。
他不經意間,就拿了兩個第一。
現在做搖滾,拍電視劇的,費了幾年勁。
都搞不出來像樣作品,李叔同真是氣死人。
選定劇本是《巴黎茶花女遺事》,中國那時候沒女演員。
他就自己剪了胡子,戴上假發勇敢上。
連日本的戲劇家松居松葉都說:李君優美婉麗,屌爆了!
在日本,他還認識一個女孩:誠子。
誠子給他做裸體模特,李叔同畫個女孩子裸體畫。
結果,女模特就變成了他的妻子。
氣不氣人!
五
“人的一生有兩次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日子,
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但李叔同誕生了許多次,也重生了許多次。
李叔同的一生他總是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
幾年后,李叔同帶著妻子回國,擔任杭州師范教員。
他又從一個洋學生變成了嚴肅的教員。
他的學生豐子愷回憶:他上課時,鈴聲響起。
他便站起來,深深給學生鞠躬。
空氣嚴肅得很。有一次,一個學生上課時不唱歌。
看別的書,他以為老師看不見。其實他都知道。
但他責備,而是下課后用莊重的聲音:
“下次上課不要看別的書!”
然后深深鞠躬,意思是“你出去吧!”
學生滿臉通紅。還有一次,鋼琴課。
一個學生上課放屁,教室一下子空氣凝重。
李先生眉頭一皺,屏住呼吸,繼續彈琴,直到下課。
快下課時,讓學生留一下。他鄭重宣布:
“大家等一等,我還有一句話。”
“以后放屁,到門外去,不要放到屋里。”
然后又是給學生深深鞠躬。
過去那個紈绔的風流子弟,留學的潮學生。
而現在卻是嚴肅、認真的教師。漂亮的洋裝不穿了。
卻換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色馬褂,金絲邊眼鏡
也換成了黑的鋼絲邊眼鏡。
他用的是自己的良心在教書、在育人。
“他對于每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徹底不可。”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就不錯了。
可他做啥事,因為堅持和嚴肅,基本都做成了。
夏丐尊多次對學生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
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
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
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
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在杭州,他看著西湖的水,安靜地做著教員。
動蕩的中國,家道的中落。
沒有阻擋他對藝術生活的追求。
身在亂世,凡事也要認真,做一樣像一樣。
他在教西洋畫時,使用人體模特。
結果,他又變成了中國第一個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
他鉆研篆刻,一不小心成立了印學團體——樂石社。
他鉆研書法,他的字猶如渾金璞玉,清涼超塵,精嚴凈妙,閑雅沖逸。
他又變成了民國最著名的書法家。
審美的人生不容將就,即便坐銷歲月于幽憂困菀之下,
也要盡可能保留審美的人生態度和精致的生活藝術,活出人的樣子。
這句話真是給李叔同量身定做的。
沒有他不能玩的藝術!
六
如果安心做個教員,也許他也可以這樣一輩子。
但是生活又豈是安排好的呢?
但是生活的意義就在于苦苦追尋自我啊!
找到自我,放棄自我。
他又再一次追尋自己的內心,放棄了一切。
1918年的杭州,西湖邊,楊柳依依。
再沒有比這更好的送別的場景了。
一個日本的女人和他的朋友找遍了杭州。
最終在一座叫著“虎跑”的寺廟里找到了他。
他給妻子的信里這樣寫道: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義,
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
我必須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
也放下了在世間累積的聲名與財富。
這些都是過眼云煙,不值得留戀的。
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將不再回上海去了。
我們那個家里的一切,全數由你支配,并作為紀念。
人生短暫數十載,大限總是要來。
如今不過是將它提前罷了,我們是早晚要分別的,愿你能看破。
剃度幾個星期后,他的妻子,
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從上海趕到杭州,
抱著最后的一線希望,勸說丈夫。
這一年,是兩人相識后的第11年。
然而叔同決心已定,連寺門都沒有讓妻子和孩子進,
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
“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叫了句:
“叔同——”
回:“請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么是愛?”
李叔同回:“愛,就是慈悲。”
他說話的哲學是少說,只有少說,才能夠產生智慧。
交友的哲學是淡交,只有淡交才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傷心。
他對死亡的哲學是去去就來,人生不過就是一場短暫的旅行。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
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
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
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我們更多的人把一生的茍且當做境界
把一生窩囊當做與世無爭
卻不敢做自己內心真正渴望想做的事!
七
整個民國的人,沒有人會想到。
昔日翩翩的世家公子,文壇上的大師,
怎么可能遁入空門?
音樂界瘋了,教育界瘋了,書法界瘋了。
篆刻界瘋了,學生們瘋了,整個民國的文化界瘋了。
然而,從此世上再也沒有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師翩翩向我們走來。
他一頭鉆進了已經斷了600多年的佛教律宗。
從一個風流公子到洋學生
再到嚴肅一絲不茍的教員,現在又變成了
不辭辛苦,到處奔波,孤云野鶴的行腳僧。
他徹底出世,但卻以出世的態度做入世的事。
講經布道,弘揚佛法,救助百姓。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
“我不知何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知何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過去的那個李叔同,死去了,而弘一法師復活了!
他行游各地,自挑行李,生活清苦,大慈悲心腸。
豐子愷回憶有一次弘一法師到他家。
豐子愷請一把椅子給老師坐下。
弘一法師把椅子搖一搖,才坐下去。
原來他怕椅子里頭,有小蟲子伏著。
突然坐下來,怕把它們壓死。
他就是這樣一個真正有菩薩心腸的人。
幾年下來,
弘一法師竟把斷了700年之久的律宗振興了。
被佛教界尊為第十一代律宗祖師。
這個昔日的風流少年,又變成了佛教大德高僧了。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圓寂,神態安詳。
沒有遺囑,沒有交代,只留下四個字:悲欣交集。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人這一生,與其羈絆于名韁利鎖。
還不如在心里修籬種菊。每個人不一定要學弘一法師的決然。
但內心總要給自己留一塊安靜的小院。
當你知道許多東西無論多么用力,
也無法得到時,那又何必苦苦追求呢?
不如安心想一想,自己是誰,想要什么,多問內心。
把雜事、俗事統統關在外面。只留下自己在院子里散步。
八
一向驕傲的張愛玲曾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
我從來不是,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墻外面,
我是如此謙卑。
連生猛的魯迅先生也將弘一法師的書法視為珍寶。
著名作家林語堂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豐子愷說恩師是最像人的人。生逢亂世,
每個人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身不由己,
可他卻如扁舟,逆流而上。勇敢認真地做著自己。
他的一生寫了很多傳世的歌。
樸樹在翻唱他的歌曲歌時曾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都可以。
說真的,如果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兩次都可以。
我常常會想到這樣的畫面:
1914年冬天,大雪紛飛,舊上海一片凄然。
朋友許幻園站在李叔同門外悲切地說:
“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后會有期!”
說罷許幻園門都沒進,李叔同獨自站在大雪中。
很久才返身回家。他關上門窗,讓妻子彈琴自己作詞。
含淚寫下百年來無人超越的經典《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