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史前史中的圖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以及圖騰在現代社會中的反映。
? ? ?其中對圖騰崇拜的矛盾情感很讓人費解。譬如說原始人一方面將圖騰視為保護神加以崇拜,并且氏族以它的名字來命名,但在另一方面原始人會選擇一個特殊的日子,集體宰殺圖騰并且食用它,所有人都載歌載舞,仿佛是慶祝盛大的節日一般。
? ? ?原始人類對于父親的矛盾情感也很值得探究,他們一方面懼怕敬畏著自己的父親,并且仇恨著他,因為父親在氏族中占有了所有的異性,所以幾個兒子會一起合作殺死自己的父親,但在父親死后,他們又表現出對父親的愛,感覺到傷心和負罪感,然后在自己的氏族中又表現出他們父親那樣的霸權于威勢。
《一次別離》
樸素的電影,卻依舊充斥著凌厲的剪輯、智慧的對白、堅實有力的戲劇沖突。導演平視的視角,沒有給任何一個角色完全的褒貶,正如電影中每個人都說著謊,而每個人都本性善良。伊朗的社會等級,僅僅通過這兩個家庭的一次交鋒,便在大銀幕上露出冰山一角,供由有心的觀眾管中窺豹。電影中特玫外婆和特玫對于伊朗(波斯)薩珊時期的歷史知識有這樣一句回溯:“在薩珊王朝時期,人們分為兩個階層......上層特權階層和普通階層。”特玫外婆緊接了句:“普通人”。通過特玫背誦歷史知識,我們看到從波斯王朝的薩珊時期到現在的伊朗,這種等級階層依舊存在,寥寥數語,對伊朗現狀諷刺卻十分深刻。導演從未讓角色對著社會制度對著管理階級慟哭控訴,只是專心著眼于兩個家庭在社會現實和宗教約束中應有的表現,可謂點石成金、匠心獨運。
電影情節的導火索雖然是“分離”,而實際上串起電影的脈絡卻是“親情”。納德與西敏明明相愛,卻為了幸福各自遠揚,對于女兒共同的愛讓他們備受煎熬,一石激起千層浪,連帶著另一個家庭的卷入竟引發了一場悲劇。導演并未故意夸大角色的傷痛,并未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煽動觀眾的眼淚,于是當無辜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得不說謊、不得不爭斗時,觀眾感知的痛卻更加真實。冷漠的電影處理卻蘊含深深的人文關懷,當最后片尾音樂響起,字幕升起,結局依舊遙未可知之時,我們卻明白了電影的意義:這,就是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