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深深地吸引了,“向死而生”有種穿透死亡而得以復生的感覺。究竟是何種力量使人能“向死而生”呢?我產生了極大的好奇。
這本書叫做《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書名里的“我”指的就是該書的作者李開復。其實,我對李開復不太熟悉,大概是在一些書上看過他的名字。在書里面,看到外人對他的評價是“鐵人”,說的就是他在工作上投入極大,注重工作效率,而忽視了除了工作外的很多東西,例如家庭,例如健康。
眾生皆平等
“身體只好用一場大病來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層,讓我看看自己的無知、脆弱、渺小;也讓我從身體小宇宙的復雜多變,體會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奧妙。”正是這次關乎生死考驗的疾病把李開復的注意力回歸到自己的身上,真切地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一個人經歷了生死,就會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我一直覺得只有在死亡邊緣走過一遭的人才能真正地領悟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貴。所以,李開復最后在這場“生死搏斗”中獲得了勝利,才讓他對生命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得以改變他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
正如“道理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每次發生的天災人禍總是讓我們感嘆生命的無常和脆弱,尤其是發生在身邊親人朋友的不幸,也總會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和反省。可,生活中的我們依然把熬夜當成常態,依然滋味地吃著垃圾食品,依然會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工作應酬上而忽視冷落了家人朋友。
難道真的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嗎?事實上,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那么幸運,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死而復生”的。生命只有一次,若失去了就真的不會再有。
“褪去光環,我只是一個呼吸之間就會頓失所有的病人。”生命何其脆弱,又何其公平,癌癥面前,人人平等。誰不愛惜身體,健康也就離你遠去。說到底,在一切事物面前,眾生皆平等。
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
生活在這個世上,我們無法避免與人接觸交往,在接觸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在意別人對自身的看法。我們算計著各種成本,衡量成敗得失才決定這件事是否要去做,這個人是否值得交往。我們總以為自身是“無求”的,卻不知道打從心底里是“有求”的。
正如李開復反省道:“這種心態,說好聽點兒是‘愛惜羽毛’,其實就是愛面子、好名聲,這大概就是我根深蒂固的‘中國情結’吧!”是呀,誰又能做到“無欲無求”的境界呢?
可是,我們都知道一旦為了追求別人的贊賞以達到滿足自身的虛榮,我們就會無休止地陷入這種“中國情結”中,而永遠謹小慎微,充滿壓力。終有一天,壓力大到我們無法承受的地步后,就會在我們的身體上或者心理上發出警報。到了那時候,也許你才會懂得“不論生前身后,名都是一場夢”。
“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人生應該有所作為,但若將名利掛心頭,便如蒼蠅追逐腐肉,把人生的追求浪費在滿足最低層級的欲望上。
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與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星云大師說:“面對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藥。病痛最喜歡的就是擔心,最怕的就是平和。”是呀,看過不少人在患有絕癥后,決定放下工作和壓力,以積極輕松的心情到處旅游,看看世界。在不知不覺中,病痛居然消失了。這就是一個奇跡啊!
這本書記錄了李開復修的死亡學分,他真誠希望我們能從中有所收獲和感悟,無須補修我們的死亡學分,就能明白什么是自己最該追尋的,能夠自我實現,擁有理想的人生。
“愿我們珍惜時光,珍愛生命,以積極陽光的心態過好每一天!”與大家共勉。
? ? ? ?by 2期1組-凌西西,第二十七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