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是以站在陽臺上朗讀的方式,感受這兩篇如游記般的小文《廬山面目》和《錢江看潮記》。
說到廬山,除了文中一開篇唐朝詩人錢起的詩句,恐怕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北宋詩人蘇東坡的《題西林壁》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還沒有去過廬山,對其最初的印象便來源于這首詩。而作者筆下的廬山游記,更為有趣。
先是乘汽車登上了”不可登“的匡廬,氣溫急降二十來度,氣候由盛夏迅速進入深秋,作為避暑圣地,我真想在京城酷暑時去那里看看。
然后廬山的名勝古跡多得驚人,竟有那么多的名人曾在這里出入,看來廬山名不虛傳。
接下來是“虛偽”的照片,因為一個巧妙的角度把本沒有橋的斷崖和石條拍成了天橋,著實有趣。不過估計因為這照片慕名而去的人們,恐怕是要失望了。
還有那位作者偶遇的來自湖州的“濟公活佛”,他的蒲扇當真妙用無窮,扇風、遮陽、擋雨、當座墊,可謂物盡其用。他說話動聽,出口成詩。我也特別喜歡這樣的人,他們往往腹有詩書,閱歷豐富。這樣的人講話,會非常引人入勝。
最后就是那有趣的啤酒,原來白沫四散并非因為品牌不同,而是廬山上氣壓的關系。哈哈,山中飲啤酒,自當愜意異常。
錢塘江,我亦未曾游,最初的印象便來自中學語文課文《觀潮》,以及北宋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最佳的觀潮地點在海寧,由于作者左腳趾患有濕毒,行動不便,又不想掃大家的觀潮之興,一行親友便來到錢塘江來看潮。潮水并不大,小孩子也沒有盡興。可觀潮之時,還是觀者動萬。而觀潮結束,他們便像已經獲得了什么,各自紛紛散去。我想這更像是一種如朝圣一般的感覺,面對潮水,心生敬畏。
我覺得文中的一處細節很有意思,就是作者因腳傷而導致的心態。
一路也無人注意,只是我自己心虛,偶然逢到有人看我的腳,我便疑心他在笑我,碰著認識的人,談話之中還要自己先把鞋的特殊的原因告訴他。他原來沒有注意我的腳,聽我的話卻知道了。善于為自己辯護的人,欲掩其短,往往反把短處暴露了。
這一心理我自己也曾體會得淋漓盡致。總覺得別人在關注你,其實你在別人眼里哪里有如自己心里那般重要,都是自己的心理暗示所導致的假象。而欲蓋彌彰卻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尷尬境地,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在小時候都經歷過吧。
此外,凡事想當然是不行的。判斷力的優劣,和拍腦袋想當然沒有關系。明晰的洞察力、卓越的分析能力,以及察言觀色的能力,形成了判斷力。而判斷力強,常常會在很多事情上幫到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