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影,一個讓人熟悉而又陌生的映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再到彩色,也不過是近百多年來的事兒。
? ? 看電影是兒時的最愛,也是兒時的美好期盼。記得在村里上小學時,每學期學校都會組織一兩次到縣城電影院看電影的機會。無論當時看的是什么內容,能進城溜達溜達也挺知足的。
? ? 當年縣城有幾個有名的電影院,其中的一個名字叫縣委禮堂。從村里到電影院大概有七八公里的樣子。每當要進城看電影的時候,學校領導就會組織全體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一路歌聲,一路歡笑,邁著輕盈的步代向電影院的方向奔去。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像現在出行非常方便,還沒有通公交車通往縣城。
? ? 每次進城看電影。讓人難以忘懷的有兩件事兒。一是能夠有機會在電影院享受空氣的涼爽,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還有就是能趁機進城去飽一下口福。
? 當年,縣城電影院的降溫設備來自兩種方式,一是電影院的天花扳上掛滿了吊扇,自始自終都在不停的旋轉。再就是用排風扇抽取地洞里的涼風,以達到電影院內降溫的效果。因此,坐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覺真的是好極了。
? ? 去縣城看電影,還有一個愉快的享受。那就是可以飽一下口福。通常只要學校組織學生集體進城去看電影,家里人都會給上五角錢作為中午的飯費。可不要小看想當年的五角錢,它的價值足以抵上現在的三十元甚至更多。
? 等電影一結束,孩子們就自由結合去逛逛街。當然,主要是去買吃的東西。從北關到南關,滿街都是人流,而來自鄉村的少年男女,就像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一切都是那樣的好玩,一切都是那樣的新奇。當然,在炎炎夏日,孩子們的最愛還是吃冰糕,當年也叫冰棍。滿大街都是老頭、老太太,也有個別的中年人推著一輛白色的裝冰糕的車子,胸前戴著白圍裙,在不停地叫賣,“冰糕三分兒,大樓冰糕,黑糖冰糕”等等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在從北到南不算太長的街道上,一路前行,一路歡笑,吸吮支支冰糕,享受著絲絲涼爽,好不逍遙。
? ? 到了古城墻上,沿著古城河岸,到処是琳瑯滿目的各種各樣的飯店。賣丸子湯的,賣羊肉湯的,賣胡辣湯的,賣油條火燒的,如此等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孩子們掏出買冰糕后剩下不多的錢,買上一角錢一碗的胡辣湯,再掏一角錢買兩饅頭,坐在低矮的凳子上,風卷殘云的一氣呵成。湯足饃飽以后,大家三五成群的沿著原路返回,有時候直到很晚才能到家。家人都在村口向遠方眺望著……
? ? ? 在沒機會進城看電影的日子里,那個年代的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還不是那么重。尤其是吃了晚飯以后,都在互相打聽著哪個村有電影,演的是什么?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是平原游擊隊還是渡江偵察記?路途只要不是大遠,十里八里的就不在話下,大家就三五成群的一轟而去,等電影散場后,往往都是后半夜的事兒了。
? 每當想起當年那種還比較原始的娛樂方式,現在還時常感覺到一種超然的樂趣。
? ? ? 前些年,每個城市還有幾個大型電影院,每每有新電影出來,電影院門口的海報也是眼花繚亂,挺吸引眼球的。人們都會抽空陪家人或朋友買張票去看場電影,那也是招待朋友或者交流感情的一種方式吧。電影院也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絕佳場所。當然還有星羅棋布的錄像廳。
? 時代的進步一日千里。如今的電影院一個個也被淘汰了,成為了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如今即使在農村,也很少再有年輕人到處趕場去看夜電影了。一人一步手機,一人一副近視鏡,愛著什么就下載什么。真正達到了一機在手,應有盡有。
? ? 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還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因為,如果別人都在變,而就你還保持不變的話,你就成了異類。所以,時代也在逼著自己改變。看電影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