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Melonseed(你也可以叫我瓜子)
^1
認識簡書是在去年的三月份,2016年發了兩篇文,一篇是《擺渡人》的讀后感,一篇是短篇的小故事。通通被首頁拒了,那時候,我還沒有這般的寫文熱忱,但依舊失望。
直到2017的二三月份,也就是最近,突然就有了寫點東西的念頭。前前后后一共發了31篇文章,也通通被首頁一一擊斃。
大概在20篇被拒的之前,我的情緒一直都感覺很低迷,難道我寫的東西就這么差嗎?這些我用擠出來的時間一個個字堆砌好的文章,居然一次次的不被看好。
以至于我每次看見簡信和其他提醒同時出現一條未讀時,我就知道,我肯定又被拒稿了。一條是拒稿提醒,一條是半朽發來的“慰問信”。
寫作其實是最需要觀眾的,就像一部電影,故事框架再好特效再優秀,如果沒有觀眾的掌聲,依然是一部沒能成功的爛片。
所以原諒我的玻璃心,我帶著我的爛東西和簡書分手了三天。
^2
第四天,我終于忍不住了,我覺得自己放不下這個暫且還不能稱作為夢想的東西,它正在長大,我不能狠心斷糧。于是,我再一次打開電腦,寫了一篇《我們是如何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的?》,再一次被首頁拒絕。
可是,這次,看到同時出現的未讀時,我居然感到安心?
我大概是被虐狂,所以居然愛上了這種被拒稿的感覺?
^3
其實是最近我一直在關注簡書的懷左同學,喜歡他字里行間的真摯感情,又恨自己沒法像他一樣把自己的真摯化成文字。
于是,那天我把《我們是如何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的?》發給懷左同學,問他能否給我提點意見,看看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懷左看完我的東西之后說,類似這種題材的有很多,我找幾篇你看看。
于是,懷左真的發了一篇文章給我。
我看了之后,無地自容,羞愧難當。
我的東西簡直幼稚到爆炸好嗎?
讀者為什么要喜歡我的文字?首頁又為什么要接受我這些自言自語。想到這里,我突然有點心疼每天審稿的半朽(因為我的文章都是半朽拒的)。
^4
為什么大家都這么執著于首頁呢?
每一座山峰都有一個至高點,而首頁就是簡書這座山峰的至高點。
我的意思并不是首頁專題就是投稿的最佳選擇,你也可以奔向其他專題。打個比方來說,爬上至高點的人,不一定就都快樂,都能看見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是,在你爬山的時候,你的目標就定下來了——爬到山頂。
就算路上有再美的風景,大多數人爬到山頂才會愿意返程。如同一種固有的儀式。
首頁也是一個類似的道理,在遇見簡書這座山的時候,首頁自然而然的成了大家向往的山頂,是爬山的目標。
^5
大多數人都覺得寫作只需要遵從自己的內心,而實際上,遵從讀者的內心,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寫作人。所以,我一直稱自己是個打字員,寫出來的不是文章或是文字,而是東西。
今天在王小波的《青銅時代》的序言里看到一段這樣的話:
文字是用來讀,用來聽,不是用來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書。不懂這一點,就只能寫出充滿噪聲的文字垃圾。思想、語言、文字。是一體的,假如念起來亂糟糟,意思也不會好——這是最簡單的真理,但假如沒有前輩來告訴我,我怎么會知道啊。
我想我的文字就像一張打滿了草稿然后被揉皺的廢紙,就算是這樣,我依舊愛著這些皺巴巴的紙張。我知道,肯定是我書讀的不夠多,看的人還太少。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樣,都在努力,想要用文字的方式,和這個世界來一次相遇。
所以,我依然感謝首頁的半朽,雖然我們一句話都未曾交流過,也感謝懷左同學,雖然我只見過你的文未見你的人。
你們都是告訴我簡單真理的前輩們。
^6
被首頁拒稿其實也不是那么悲傷的事情,因為每一次的拒絕都是想讓你盡快成長。
把負能量寫出溫暖?
讓我的文字給你一個擁抱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