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弗蘭克在飯團里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兩家鞋業制造公司分別派出了一個業務員去開拓市場,一個叫杰克遜,一個叫板井。在同一天,他們兩個人來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個島國,到達當日,他們就發現當地人全都赤足,不穿鞋!從國王到貧民、從僧侶到貴婦,竟然無人穿鞋子。當晚,杰克遜向國內總部老板拍了一封電報:“上帝呀,這里的人從不穿鞋子,有誰還會買鞋子?我明天就回去?!卑寰蚕驀鴥裙究偛颗牧艘环怆妶螅骸疤昧耍∵@里的人都不穿鞋。我決定把家搬來,在此長期駐扎下去!”兩年后,這里的人都穿上了鞋子……
無獨有偶,我想到了另外一個故事,一個老板讓兩個業務員去給和尚賣梳子,甲去了寺廟以后說,別說賣給和尚了,尼姑也是光頭的,于是他一把梳子也沒有賣出去。而乙去到寺廟,跟老和尚好好聊了一聊,發現來寺廟里禮佛的女性居多,于是把梳子賣給女性香客,結果大賺了一筆。
看完這兩個故事,我不禁想到一個企業管理中經常涉及的話題:能力和態度,哪個更重要?從上面兩個故事來看,無疑出場的四個人都到了現場,都希望能做成生意,可是,做成生意的卻顯而易見都是更有想法,更愿意鉆研、積累的人,換言之,也就是更有能力的人。
從企業經營的本質來看,一切活動都應以績效為導向,也就是說,要以業績論高下,那么,所有沒有轉化為能力的態度也就等同于沒有產生績效,所以,我認為在企業管理當中,能力要比態度更重要。當然,有人會說,沒有態度,能力也不能轉化為績效,我們這里討論的內容并不以兩者相互作用為前提,所以方可下能力更重要的結論。
弗蘭克老師說,積累很重要,針對我上文所述的結論,我也有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天,在貼吧我看到了這樣一個帖子,標題是現在的女生都是物質化、虛榮、膚淺的。絕對化標題的論證依據是這個男孩子在大一的時候交了個女朋友,他每天幫女孩子買早點,背書包,女孩睡不著的時候他還負責在宿舍樓下彈吉他唱歌,這樣一直過了兩年,男孩覺得自己很幸福,可是前幾天他突然找不到女孩,結果在女孩宿舍樓下看到女孩,女孩看都沒看他一眼就上了樓下等著的一輛轎車揚長而去,接著發了一條短信給男孩:我們分手吧。。。各種憤恨不甘,溢于言表,跟帖中有咒罵女孩的,同情男孩的,可是,最終我看到這樣的一條留言是這樣的:買早點,背書包,彈吉他唱歌是態度問題,有小轎車是能力問題,態度每個人都可以有,能力可就不一定了。如果不甘,那就去打拼,有了自己的小轎車后,你才有資格跟有能力的人競爭。也許到那個時候,你也能夠理解女孩的選擇了。
我不知道男孩最后是不是有了小轎車,但我相信,這段回復會讓他坦然而有斗志。所以,我相信,能力更重要。
再來說變化,古典老師在得到有個專欄,叫做超級個體,每天都能在欄目開始聽到這樣一句話:在不確定的時代確定地成長。確實,變化也許還有據可循,而當下,用變化二字已經不足以說事了,用不確定應該更為準確吧。這段時間我報了個英語班,學費不便宜,我的自我感覺挺好的,覺得周圍的同事能在下班后選擇學習的人不多,我自己也挺上進的,愿意為知識付費,至少意識超前吧,可是,當我第一天去到課堂,我發現我旁邊的同學是一位剛剛小學畢業的小朋友,那一瞬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么叫代際,在我整天只想著玩的年紀,00后選擇了學習,兩代人,改變的何止是年齡,我現在跟00后再同一個水平,我比她晚起跑了20年。。。那天晚上我想了很多,我想,人生很長,就像一場長跑,起跑線也許沒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開始從所謂的“穩態”開始改變,邁出長跑的第一步,在“跨界”、“顛覆”、“價值重新定位”的時代,在未來以來的當下,準備好自己,讓自己有能力面對所有的不確定性,讓自己從純粹的“服從組織”的角色中剝離出日漸崛起的個體,是不是也算古典老師《躍遷》書中所說的一點點改變?我相信,今天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指向未來,從當下開始起跑,都是余生最早的一天,為明天的自己負責。(今天1564字,提前完成達到1000字輸出目標,明天開始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