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次教練客活動,我的被教練者在之后的分享環節很勇敢地站出來說:“一直以來,我都是在刻意地回避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我今天來,就是想找一個厲害一些狠一些的教練,不要用什么所謂的套路來教練我,而是能真正發現我的問題。今天Kathryn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她沒有用什么平常的教練套路,通過認真的傾聽和區分,把我不愿意面對的一直逃避的那些東西撕開來放在我面前讓我自己去看,她問的一些尖銳問題,讓我甚至不敢抬頭看她的眼睛。我覺得今天來得太對了,很值得,也非常感謝Kathryn。”
后來從這個被教練者的推薦人那里,我才知道,這位被教練者,在之前自己已經翻完一本《教練式領導力》的書籍,而我今天去另辟蹊徑,從他背后去提醒他看到自己的價值觀、驅動力以及家庭關系甚至親子關系。
被教練者們離開后,教練們一起討論和總結。阿斗教練笑著對我說:“Kathryn,不錯嘛,麻辣教練的名氣這下打出來了呀!”之后,讓我來分析一下教練的心得,我說:我運用了吳導倡導的華人教練必須具備的‘第六信念”。
進行PCP二階段的學習,每個月聽大師教練錄音進行學習反思,在聽了幾個有關職業轉型和創業的教練錄音后,我發現了深藏于大師心中無比堅定的第六個信念,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吳導的文章“第六個信念”里這樣說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自于《禮記·大學》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講的是人做事和追求人生境界的順序,首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接著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后才能達到天下太平的理想。
吳導教練一位想加入教練行業但是沒有意識到自身“修身齊家“重要性的被教練者時說:”你如果去教練別人修身齊家治國的時候,對方反過來問你的修身齊家的情況時,你感覺會怎樣?“對方立刻感受到自己還要做更多的準備去作職業轉型。
我們每個人來到PCP的課堂學習,剛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是抱著“治國平天下”的激情和熱忱來的。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那治國平天下的凌云壯志背后,總是有一些不得不撓卻又總是撓不著找不到的癢,使得各種難言的情緒、莫名的沖突以及不合理信念平地而起,繼而不知所往亦難尋其蹤。
我們在PCP課堂努力尋找答案,在這里,漸漸知道了所有問題的根源,原來那些癢,都癢在自己的內心。這顆心,隨著一次一次地學習,一次一次的練習,看似漸行趨正,但卻如大海泛舟,風平浪靜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旦風起云涌波翻浪滾,立即迷失方向,找不著北。
原因在哪?
在你想進行這一切之前,你做到了“修身齊家”了嗎?同時,從第六個信念往前看,再往前看,修身之前的功課,致知、意誠、心正,我們都做足了嗎?
任何學習的過程,偷不得一點懶,取不得一絲巧,都是需要依照規律循序漸進,這個學習的規律,是前人智慧的結晶。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正確的知識;)
吳導用她20多年的教練經驗丶對西方教練技術的認識及東方文化的熱愛,親自設計了PCP的全套課程。這個課程是一個從外到內再從內到外的環繞式設計,從教練之道的起步,先了解人性,繼而感知情緒智慧后加強團隊精神,接下來的教練心理學再次回歸幫助了解自己,感知他人,去加強定力修煉以及定力加持。這一整套的課程,正是幫助我們致知、意誠心正繼而修身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多少人不是在課堂上聽著很有觸動,下課后想想很感動,回去之后卻沒有行動呢?
為什么沒有知行合一?致知的路上,意未誠,心未正,身何修?所以行不出、行無效。
我正是其中一員,知而行難。吳導也說自己也在修身的路上,也有知行不合的情況出現,特別在創業艱辛的路上,面對無數的不確定性的環境,情緒起伏不定。這個時候,她說需要再靜下心來,教練自己,並且找教練來為自己照鏡子。
修身路上,修煉定力,依戒資定,依定發慧,依慧斷惑,讓“知”觸及到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和信念,觸及到靈魂,觸及到“心之體“,即”良知“,此時,拂開那些堆積在“良知”之上的塵埃與舊跡,顯露出真正的良知,行,自然就會隨之而生,身,繼而得修。
PCP課程的設計,讓我們在不斷地練習中去體會教練之道,建立正確的教練信念,正是王陽明心學所倡導“知行合一“的”事上練“,通過在各種事情上的歷練,逐漸”去人欲,存天理“,知行合一,以”致良知“。當我們把教練技術拿出來當成教練他人的利器,同樣要記得,用它來做自我剖析的明鏡以及去除“人欲”之利器,以成就我們的意誠與心正,繼而修身,齊家。
在修身的這條路上,我一路跌跌撞撞,在班上扮演著學霸的角色,致其知貌似做得不錯了,為什么終是做不到知行合一之修身?難道我還意不誠心不正嗎?那天在跟吳導說起這事的時候,她讓我把手遞給她,然后她左手托住我的手,右手幾乎用了全身力氣在我的手背上抽了一巴掌,痛得我直抽涼氣。
她問:“你懂了嗎?”
我懂了,還是不夠痛。
治國平天下不易,齊家亦不易,只是,修身更不易,你怕痛嗎?你不敢面對嗎?如果怕痛,正是意不誠,導致心未正,如何修身?那是那句老話,知行不一。一個知行不一的人,如何成就自己的強大的第六信念?
一年半之前,從國際連鎖品牌五星級酒店出來,進入金融行業,跨度之大,完全出乎當時自負自大的我的想象。在自己以為轉型成功甚至有些沾沾自喜時,老板卻讓我多方位發展,建立事業合伙人的思維和方式。我卻死活抱持著職業經理人的精神不屈不撓。當初想方設法把我挖過來的老板,寬容地包容著一切,給我時間去成長和改變。
身為一個深諳員工成長發展和企業文化發展重要原理的人力資源總監,怎么能不了解人力資源與業務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又怎么能不明白,一個20多人的基金公司,為什么要養著一個專業的人力資源總監?
我,正是那個不肯走出舒適區的知行不一者。
決定知行合一的我開始主動去被投企業開會,觀察和學習業務模式,在業務了解的基礎上,跟進高管績效與企業文化,提出意見和建議,用我的專業幫助被投企業的CEO成長和企業文化良性發展。
某天工作匯報之后,老板終于說:跨行業一年了,終于看到你的狀況漸入佳境了。
在家里,先生是個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射手座,我是個表面粗放、內心龜毛、嚴于待人寬于待已的處女座,他尖刻,我暴躁,他挑剔,我冷漠,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一地雞毛,導致出現巨大沖突。這種關系幾經放棄,又放棄不了,糾纏與矛盾層層升級,而背后是女兒驚恐直至冷漠的雙眼,深深刺痛著我。
把女兒送去加拿大讀高中后,我以為自己可以騰出手來掃凈這一地雞毛。沒想到,冷靜下來的我,卻清晰地看到了他背后的無助與困苦。我想起他為我做過和付出的這一切,以及他自己無法控制的那一切。如果說拿鏡子照出的他是尖酸刻薄,那鏡中的我,何嘗不是良知蒙蔽的狹隘與自私?
我放下對錯,放下評斷,放下驕傲,放下滿身的武裝和兵器,卻發現自己本來就該是這樣一個內心柔軟渴望愛的小女人。
爭吵仍然會繼續,知行有時未同行。只是,知一直敏感,行的速度卻加快了。以往一次爭吵可能曠日持久,漸漸演變成第二天就沒事,然后變成他過來哄一下,不再像以前那樣叫他滾,而是會說:”你趕緊道歉,不然我不原諒你。“而一向說”對不起“像吃大白菜一樣的他趕緊道歉,借坡下臺。
有一天,他終于說:你幫我找個教練,你改變了那么多,我看看我能做些什么改變。
那天教練客活動,他硬是不讓我自己開車去,堅持要他來接送。誰知活動結束后,我在寒風中等了二十多分鐘他才出現。在他出現之前,我內心的怒火是那刺骨的寒風都冷卻不了的。平時這樣的事情,絕對是打電話劈頭蓋臉地發脾氣,這次,我想的是解決方案,如何解決我的怒火的方案。上車后,我說的是:”我在這么冷的天里等你20多分鐘,你趕緊想想怎么彌補我!“?
我當時想,我改變了自己的方式,他肯定會借勢下臺,不用愧疚,畢竟,在這樣寒冷的傍晚,還有什么比一起去吃頓暖暖的晚餐更治愈的呢?
可是沒想到,他全然沒有把他的遲到當回事,反而說你平時沒少讓我等啊,上次你上課我都等你一個多小時呢,我不也沒怪你,也沒讓你補償我呀。我說那我不讓你接,你非要接非要等的,怎么能怪我?
于是口角生出來,他慣用的刻薄言語也冒出來了:“你是不是有病啊!”
我沒有反擊,而是選擇了沉默。沉默許久后,情緒恢復能力比較快的他,又用他的大白菜式”對不起“來應付。我以往的模式在這個時候一定不理他,連我這么簡單要求都想不出來,跟這種人在一起有什么意思。
這種模式有一個字形容,叫“作”。
這次,我不“作”了。
我轉頭問他:“你知道我想要什么補償嗎?”他說不知道,我說你想一想啊,只是想看看你對我的需求和感受是不是可以有多一些的理解。他想了好久,小心翼翼地問:“你想要買什么禮物是嗎?“
我哭笑不得,我說我只是想你請我去吃一頓暖暖的晚餐而已。他笑起來:“這么簡單啊,我們現在趕緊就去吧。”
我看著他,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說:“是啊,你這么簡單的想法,我都沒有想到。”
“所以,我平時說你不理解我不考慮我的感受的話,你肯認同了不?”我問。
他點頭:“嗯,我以后會多多去想一下這些問題的。”
然后,他主動說:“我不知道那個教練問我的問題是什么意思......嗯,還有,你覺得我被教練后,有什么改變嗎?”
被教練后,他一直對教練過程絕口不提,現在,終于肯主動開口來說這件事情。
當我26歲還不知道規劃自己的人生時,16歲讀高一的女兒已經在我的影響下,提前規劃自己的人生。那天,已經立志將來從事電影事業的女兒對我說:媽媽,你發給我的那些心理學的聽書我開始聽了,很有意思,你還有嗎,我想多了解一些,我知道,等我大學畢業后,可能不被AI取代的職業是從事心理學和藝術類的工作。我大學的專業如果選心理學或是電影專業,都不會被輕易取代。
那一刻的我,熱淚盈眶。
從致知這個點往后看,誠已意,正已心,修吾身。放下固執,放下小我,拂去心之體上的重重塵埃。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一步一個腳印,每個腳印一點點地記敘著我的成長,見證著我的改變,猶如脫胎換骨,走向那個更好的自己。
這個時候的自己,終于在面對被教練者的時候,勇敢地、清晰地、堅定地問出那個問題:“家齊否?身修否?”
這時的自己,才是一個真正準備好走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路,秉承并成就第六個信念的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