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公元前400—前350年
空間:中國陜西與希臘半島中北部
有時,一件小事就可以改變一個國家或族群的命運,比如說,一根柱子,一種難以公開表達的愛情。
對表中華文明的世界至此,已經遍數了春秋霸主,唯獨沒有提到秦,這位真正的霸主,這位春秋戰國的終結者。原因很簡單,在此之前的秦,還十分弱小。而令他開始強大并令山東各國寢食難安的竟然是被一根棍子、四兩撥千斤推動的變法。
秦國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顓頊。舜帝時,其祖先馴獸有功,被賜姓嬴。其中一支后替商朝保衛西部邊陲,西周初期曾參與“三監之亂”,后被周公征服。周孝王時期,秦氏先人非子被分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為周王室養馬并戍邊對抗西戎,以封地為氏,號“秦嬴”,后人稱之“秦非子”,逐漸成為嬴姓中最大的一支,后經數百年的慘淡經營,勢力逐漸增強。公元前771年,西周因“烽火戲諸侯”滅亡。次年,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等助周平王遷都洛邑,因功獲封伯爵,正式位列諸侯。之后,又經數代努力,通過討伐西戎和兼并周邊其他小國,秦國逐漸將版圖擴展至關中,公元前677年遷都城至雍。
秦穆公時(?-公元前621年),重用用五張羊皮換回的百里奚,以及蹇叔、由余為謀臣,與晉文公達成“秦晉之好”,國勢逐漸增強。晉文公死后,秦穆公欲東進中原、圖謀霸業,但分別在公元前公元627年的“崤之戰”和公元前625年的“彭衙之戰”中被晉軍擊敗,后雖奪回失地但仍被阻于崤山以西。秦穆公于是向西發展,并西戎20余國、擴土千里,稱霸西戎。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葬而死者200余人,其中包括大批能臣武將,秦國因之元氣大傷,加之其后繼位的國君都平庸無能,故直至春秋后期,秦國再無作為。期間,與晉國征戰不斷。公元前578年,秦桓公時,秦甚至被晉厲公率四軍八卿攻入關中。公元前455年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后,秦國的主要對手變成了魏國。而魏國在魏文侯重用李悝為相、實施變法后,國力迅速增長。在名將吳起的帶領下,魏國不久便奪取秦國西河地區(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一度攻入關中地區。公元前389年,秦惠公雖起兵50萬,但在“陰晉一戰”中,仍被吳起的區區五萬兵馬擊敗。此后,秦國一直被魏國壓制在洛水以西,不能與中原相通。直至趙魏兩國反目,三晉聯盟瓦解,魏國結怨于諸侯,秦國的壓力才有所減少。但直至公元前385年,秦獻公繼位,秦國才得以逐漸穩定危局。
令秦國真正開始崛起的,是秦孝公(公元前362年—前338年在位)重用商鞅、推行的變法改革。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頒布《墾草令》,拉開了以重農抑商為主要內容的變法序幕。兩年后,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推行以獎勵耕織、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卿祿世襲、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和推行小家庭制等以戶籍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但百姓卻對新法持懷疑態度,這時候,一個棍子成了強秦的重要支柱。一天,商鞅讓人在南門附近立了一根柱子,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黃金十兩。”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商鞅隨后又將獎金提高到五十兩。終于有人抱著試試的態度把柱子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賞給扛柱子的人黃金五十兩。商鞅這一“四兩撥千斤”的做法果然取得了出奇好的效果。消息傳開,舉國轟動,百姓對新法深信不疑,秦國農業生產和軍事實力于是得以迅速增強。
崤山與函谷關:崤山是秦嶺支脈,大體呈自西南-東北走向,長約160公里;西南與華山相連,東北則延伸黃河岸邊,是秦與六國的分界線。因秦國在崤山以西,其他六國等在崤山以東,故常以山東六國代指秦之外其他諸國。古時有一條連接洛陽和西安的古道,其潼關至崤山的一段在崤山與黃河之間的澗谷間穿過,因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358年擊敗韓國,公元前357年與楚聯姻,公元前354年后趁趙魏交戰之機,從魏國手中奪回西河大片土地。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商鞅建新都咸陽,并進一步推行了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等改革措施,國力進一步增強。期間,秦孝公在崤函之地后,建函谷關,緊緊鎖住了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對于秦國來說,退可以“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進可以“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賈誼《過秦論》)。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繼位的秦惠文君不久以“謀反罪”“五馬分尸”了當時手握軍政大權的商鞅,但沒有停止變法改革。秦國的強勢崛起令山東六國震恐不已。
如果將改變秦國命運的原因歸結為一根柱子,那么一種難以出口的愛情就也能夠成就一個強國,那就是底比斯,繼雅典和斯巴達之后的希臘霸主。
由于雅典和斯巴達的光環,知道底比斯的人并不多。它愛琴海西北、希臘中東部,起初是一個坐落山脊上小城。城墻上有7個城門,據說宙斯之子安菲翁喜愛音樂,他彈奏的琴聲能夠讓石頭和樹木起舞。底比斯城就是安菲翁發揮魔力使石頭自己動起來建成的。目前,人們已經在底比斯城考古發現了公元前15世紀米諾斯風格的宮殿,一些克里特風格的花瓶表明底比斯和克諾索斯文明也有一定聯系。1964年發現的美索不達米亞圓柱形印章似乎表明,腓尼基文字是經底比斯傳入希臘的。荷馬史詩中曾提到,波奧提亞人(底比斯人)在希臘城邦遠征特洛伊城的過程中,曾派出規模最大的艦隊。當然,那次遠征之后,底比斯也與其他希臘城邦一道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徹底毀滅,一同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令古希臘神話享譽世界的是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在眾多耳熟能詳的神靈中,有一位的名字像太陽一般光彩奪目,那就是宙斯之子太陽神阿波羅,他代表著藝術、音樂、詩、美、政治品德。希臘眾神中,只有他能夠幫助人們獲知宙斯的想法,為人類的行動提供指引。而阿波羅神昭示神諭的地方就在底比斯,就在德爾菲神廟,也稱“世界之臍”(意世界之中心)。根據神話和傳說,宙斯為了確定地球的中心在哪里,從地球的兩極放出兩只神鷹相對而飛。結果,兩只鷹在德爾菲匯合了,于是宙斯將一塊圓形石頭放在德爾菲,作為地球的中心的標志。德爾菲原本有一座大地之母蓋雅的神殿,由一條巨蟒守衛。后來,阿波羅射死了巨蟒,成為德爾菲的主人。
關于德爾菲神諭,流傳最廣的有兩個。第一則預言說,如果呂底亞國王跨過哈里斯河,就將摧毀一個偉大的國家。這位國王照做了,結果他的王國被波斯人滅亡了。另一個就是令人唏噓不已的關于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預言。
跟隨阿波羅來到底比斯的,還有他的弟弟,被稱作非理性、狂喜與醉酒之神的狄俄尼索斯。希臘人以為,他是為阿波羅的沉靜肅穆提供一種平衡,我倒認為應該為宙斯提供一種平衡,畢竟他生了太多的孩子。狄俄尼索斯給底比斯乃至整個希臘帶來另一大瑰寶“悲劇”。埃斯庫羅斯的《七將攻底比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伊底帕斯王》和《安提戈涅》,無不令人在悲傷中體味人性之美。而如此多的經典“悲劇”也似乎與德爾菲神諭有著某種契合。
現存的德爾菲阿波羅神廟遺址始建于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后一直是古希臘宗教中心以及希臘統一的象征,直到基督教時代的到來。
公元前6世紀,維奧蒂亞地區的一些城邦組成同盟。公元前5世紀后,底比斯成為該同盟的領袖,并因為爭奪領地與雅典長期為敵,以至于在希波戰爭期間選擇與波斯合作,后又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支持斯巴達。但隨著雅典在公元前405年被擊敗,斯巴達人的暴虐統治也使底比斯人感到無法接受。公元前395年,底比斯與雅典、科林斯在科林斯召開軍事會議,結成對抗斯巴達人的聯盟,引爆科林斯戰爭。在試圖分裂希臘城邦的波斯國人支持下,聯盟在公元前394年先后在海戰和陸戰中擊敗斯巴達人。但形勢在公元前387年發生逆轉,斯巴達以承認波斯人對土耳其半島希臘城邦的統治權為條件,與波斯簽訂了犧牲全希臘利益的“大王和約”。底比斯人被迫選擇屈服并解散了斯維奧蒂亞同盟。公元前379年后,底比斯在伊巴密濃達(公元前418年─公元前362年)領導下發動起義,試圖脫離斯巴達的控制,這次他們依仗的是底比斯神圣軍,一支由難以公開表達的愛情-同性戀戰士組成的特殊軍團。
同性戀在底比斯是一種被允許的行為,甚至有專門的同性戀守護神。公元前378年,將軍高吉達斯從底比斯各軍團中挑選出150對互相宣誓忠于愛情與友誼的基友戰士組成一個特殊的軍團——底比斯神圣軍。其后40余年,在“愛情”的鼓舞下,抱著同生同死的信念,底比斯神圣軍幾乎戰無不克。令底比斯神圣軍成名的是留克特拉之戰。公元前371年,斯巴達大軍討伐底比斯,面對令人生畏的重裝甲步兵,為愛而戰的神圣軍發起突然攻擊,一舉擊敗斯巴達人,擊斃斯巴達國王王翁布羅特。之后10余年,在主張“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的伊巴密濃達領導下,同樣依靠神圣軍的英勇,底比斯人不斷改變著希臘的政治版圖,解體舊的同盟、創立新的同盟,逐步成為希臘新的霸主。公元前362年,底比斯人遠征伯羅奔尼撒半島,與斯巴達聯軍(得到了雅典以及其他城邦支持)展開曼迪尼亞決戰。底比斯人雖然取得了勝利,但由于統帥伊巴密濃達戰死,底比斯城邦之后迅速衰落。由于在上述過程中均元氣大傷,此后希臘各城邦的命運逐漸被馬其頓人所主導,直至統一在馬其頓帝國的名下。而底比斯神圣軍也在公元前338年,雅典和底比斯聯軍與馬其頓聯軍的最后決戰中全軍覆沒。
既然一個蝴蝶能夠掀起一場風暴,那么,一根棍子和一種特殊的愛情左右歷史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但兩者又有著極大的不同,那根棍子支起的是秦帝國的大廈,那種特殊的愛情卻只有一世的驚艷。
本文為《世界歷史六千年》的外篇《對表中華文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