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是個全國人民都在關注的日子,你聊聊,我說說,大范圍不斷的在議論中強化,一年一度的這個日子,比任何紀念日甚至是生日都難以錯過或忘記,除非你真的做到了與世隔絕。
? ? ? ? 話說我已經參加完高考有14個年頭了,除了一些零碎的應試記憶,如今這個日子跟我沒有任何關系,也犯不著發點什么感慨和牢騷,可這一年一度的陣仗我又憋不住想說一句話:高考只是考生的事情,與他人無關。我的想法,僅此而已。
? ? ? ? 高考與父母無關。你說高考只是考生的事情,肯定有人第一個來反對,這個人就是考生父母,他們會找一堆理由讓自己成為比考生更重要的參與者。很久以前,為了考生這人生重要的改變命運的高考,他們就卯足了勁兒,擇校、補課、陪讀,一開始就攤大了陣仗。他們投入了自己很多東西,比如時間,金錢,與此同時,也放棄了很多東西,比如事業,娛樂,休息,自由等。付出總是為了更好的回報,既然投入了那么多,期待回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期待就要有關注,有關注就要用心,用心就要去做很多事情。這樣想想作為父母肅清一切與高考無關的事情,集中精力的“陪考”當然無可厚非。他們把高考看成了自己更重要的事業,在堅持,在拼搏,甚至在犧牲,可謂是用心良苦,只為求那一紙名校錄取通知書。心之虔誠,不忍斥之。我不知道作為時下的考生會怎么想,是習慣了這種陣仗,還是不習慣也只能習慣。作為“過來人”的考生我肯定會反駁:對于已經年滿18歲的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人的考生,高考是我的人生大事,我的考試我做主,你們且等著結果就行。敢放這大話,是因為我就這么過來的。因為家庭條件限制,從小我沒有享受過“陪讀”的優厚待遇,而且父母和我的職責一早就分的很清:學費是他們的事兒,學習是我的事兒,各司其職,各盡其力。高考那年,他們依然堅守在辛苦勞作的崗位上,高考那幾天正是收麥的日子,他們忙他們的收獲,我忙我的高考。我很坦然,自己能心無旁騖,大步咧咧一個人走進考場,不用和考場外的父母糾纏不清;我也很慶幸,即使哪門考的不好,走出考場也不用心事重重向父母匯報。我和父母就這樣靜悄悄的各忙各的一份兒事,直到共同分享這收獲的樂趣。這樣的樂趣,它不僅是享受高考結果的勝利,更是享受一個人成長的勝利。
? ? ? ? 高考與媒體無關。一早打開電視機,新聞在播今年參加高考的人數,考場情況。打開手機,網絡上,微信上也通通是高考的各種信息?;蛟S是我受不了這種鋪天蓋地的渲染的氣氛,這種氣氛不自覺的讓我壓抑,我不知道考生會有何感想,或許這兩天他們也沒時間和精力關注這些事情,但不能排除身邊總有人會傳遞一些媒體的內容,這些和考試無關緊要的內容會否增添考生的心理負擔,我不知道。我只是覺得媒體充分的準備,各種各樣的統計和時效性報道,對于考生考試本身而言沒有任何益處。既然無意義的事,何必非要整出一大堆的意義,似乎這幾天不僅要關乎你,要關乎我,非得演變成“全民高考”的詞匯,散播在高考本該靜悄悄的空氣中,改變空氣的組成部門。這樣的報道也不是說不可以有,能不能在高考結束后,在考生放松下來的日子,散播開來成為大眾的聊資,不干涉你,也不妨礙我,誰有需求自會關注。
? ? ? ? 高考與大眾無關。很多人會來反駁我,高考是考生的終身大事,我們總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什么都不做吧?比如,前幾天,有人在微信圈發布撿到本市考生的準考證,請考生來認領;再比如,小區里發布了高考期間要給考生提供一個安靜的考試環境的通知,這不都是好事嗎?這些事情能和我們無關嗎?是的,這些事情都是好事,我們也應該做,但我們能否靜悄悄的去做就夠了,做好事不是就應該不留名嗎?該為考生去做的事情,我們主動去想,主動去做,不要動不動就發個倡議,動不動就發個通知,動不動就發個提醒,而且年年重視,年年發,讓大眾該做的事成為一種靜悄悄的好習慣,不用像教育孩子那樣總是去強調。強調大眾的同時,也是在強調考生:看,大眾都在關心你們的高考,為你們提供一個好的考試環境,我們該做的都會做,言下之意:考生,你們是不是也應該好好考???
? ? ? ? 說到這里,或許是我想的太多,也說的過于偏激。我只是期望,高考就讓它成為一場靜悄悄的考試而已,為何要賦予它更多的意義,意義真的比事情本身重要嗎,什么時候這么大的陣仗不再有了,或許考生的心理負擔也放下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