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地鐵渣男”成了網絡熱點,各種人肉搜索該渣男的聲討此起彼伏,眾人評論也是各持己見。有人絕對倒戈該渣男的齷齪言行,也有人認為當事兩女咎由自取。各大媒體一如既往的秉承宣傳熱點引發社會反響的精神,將事態上升為家庭教育、學校教學、社會教育等問題,甚至挖出魯迅等名家在幾十年前提出的“看客”。明明本身是“渣男”的行為,最后成了社會問題,廣大老百姓莫名躺槍。
我始終不明確所謂“渣男”是怎樣一種界定,于是上百度搜索了渣男的定義?明確的界定就是“渣”絕對是人品問題,即品行“渣”,與“壞”還是一定的區別。
同時,搜索“地鐵渣男”的同時,出現了一系列相關的搜索(不得不贊嘆一下百度的搜索引擎功能啊)。各種“渣人”的“渣行為”數不勝數。
為何“渣男”屢見不鮮,為何“渣行為”層出不窮,作為一個母親,我想說說自己的觀點:“渣男”的背后必定有一個“渣父母”和“渣環境”。我們看到渣男在公眾場合表現出來的言語污穢、行為粗暴等等都是他的成長環境熏陶出來的,他能有在大庭廣眾之下的“渣行為”,可想而知他在家庭環境中的表現更甚。
“養不教父之過”。在評論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前,需要反觀的重點是家庭教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大”時的言行、品德更多是3歲前家庭教育的成果。一味拋開家庭教育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甚至談道德、正義,都是空說。“渣男”口出“渣語”而不自知或引以為豪,說到底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跑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說得就是環境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生命伊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都是相似的。但是隨著個人生活環境的不同及變化,各自的習性也會相差甚遠。如此看來,“渣男”也曾是個天使般的孩子,那是誰把一個天使變成了人人唾棄的惡魔呢?首當其沖屬家庭。
家庭環境是孕育一個人成長的土壤,土壤的貧瘠或肥沃,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渣男”之所以有如此不堪入耳和入目的言語及行為,其根本在于父母。如何防止父母和家庭造就“渣男”呢?
第一,避免家庭環境中“渣”的存在。
孩子的第一環境是家庭,第一教師是父母,孩子教育的好不好,關鍵就是“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環境會成為孩子這張白紙上最初的印記,而且是烙印。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環境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應該想好的。父母想要子女孝順,自己首先要尊重、體恤長輩;想要子女善良,自己就要心存善念;想要子女通情達理,自己就要明辨是非;不想要子女有的言行,自己就要竭力避免……
如果家庭成員之間說話相敬如賓,孩子就能學會禮貌待人;父母之間相互體恤,孩子就能感恩父母的辛勞;長輩慣于尊重孩子,孩子便能學會尊重他人。相反,如若父母之間時常惡語相向、缺乏尊重。老人與父母之間長幼無序、話語不敬。孩子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耳濡目染的就是家庭成員之間毫無尊重、自重的言行。
剔除家庭環境中“渣”的因素,給孩子營造一個干凈、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性格形成的初期,就能夠奠定社會道德的基礎。
第二,教導孩子分辨“渣”的言行。
“渣男”的“渣言行”,說到底是一種分辨能力的缺失。“渣男”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沒有在幼年階段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價值取向,不但不以自己的行為為恥,反倒覺得這是酷與個性的彰顯。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分辨是非是學校的事情,或者是隨著孩子成長自然而然就能具備的能力。所以,就忽視了在早期教育中對孩子是非能力的啟蒙和培養。這絕對是錯誤的。
明辨是非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而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卻也是最簡單的培養環境。當孩子打人的時候,要告訴孩子這樣是錯的,告訴孩子正確的相處之道;當孩子罵人的時候,告訴孩子這樣是粗魯的,引導孩子禮貌的表達方式;當孩子為了實現目的不擇手段時,只在孩子以正確的方式提出時滿足要求……父母要做到不妥協、不嬌縱。不給孩子錯誤開始,也就杜絕了他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的可能。
從家庭中的小事一點一滴,讓孩子明白凡事都有兩面性,好的言行我們推崇,壞的言行敬而遠之。可以利用言語鼓勵、精神激勵、實物獎勵的方式,放大孩子正確行為的影響,引導而非迫使孩子做出符合普遍價值觀的言行。
第三,別再讓“孩子太小不懂事”誤了教育。
“孩子太小不懂事”是成年人慣用的為孩子開脫的借口。孩子罵人、打人、搶東西等等行為,有些家長都會歸結于孩子太小不懂事,非但不因為孩子的行為給他人造成的影響道歉,反倒認為他們跟孩子計較。孩子太小,不代表他不懂事;孩子不懂事,也不表示他就能隨心所以。再說,就算孩子不懂事,大人這么說,那就是大人不懂事了。
太小和不懂事之間沒有必然關系,重要的是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孩子懂事。因為孩子小,不懂得自己行為的后果很正常,但是我們要通過言行讓孩子一點一點的意識到凡事有因果。例如:因為孩子的不當行為,當著孩子的面給他人道歉或賠償,讓孩子知道做錯事情,要自己承擔后果。并且,事后要帶孩子回顧整件事情,共同思考更好的處理方式,把錯誤當成一次學習的機會。
只有孩子形成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他才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能夠以社會認可的價值取向約束和發展自己的言行,把家庭教育中好的影響延伸應用到社會環境中。
“北京地鐵渣男”其實也是受害者和犧牲品。父母對孩子成長的不負責任,造成孩子對他人和社會的不負責任;父母對孩子是非能力的培養缺失,造成孩子沒有基本的社會道德。他傷害別人的背后,隱藏著自己被同樣傷害過的經歷;他辱罵別人的惡語,昭示著自己被如此辱罵過的屈辱。不要一味譴責他的“出口成臟”,我們對他的鄙視是他的悲哀,他對別人的惡行卻是是他對社會的聲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