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第一次單獨帶寶寶參加了真正意義上的集體活動——“魚兒姐姐”的姜餅屋。兩歲八個月的寶寶,表現極其出乎意料,讓我不得不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從出門的那一刻起,我的心里就開始敲鼓,很擔心自己一個人,搞不定眼前的這只“調皮搗蛋鬼”。我以為上了車,寶寶就會爬窗扒門坐不住,誰知今天出奇的聽話,安靜地看著窗外,每看到一個交通標志,就會興奮地叫起來。若讓他小聲一點,他就會把豎起的小食指放在嘴中間,“噓”的回應我。
很快,順利到達目的地,依舊是擔心滿滿,害怕寶寶不喜歡陌生的環境,不喜歡接觸陌生的人。我以為寶寶會不愿意和別人問好,但,當小老師過來打招呼的時候,寶寶很聽話地回應,簡直就是“別人家的懂事寶寶”。
小伙伴們陸續到來,活動正式開始,從介紹姜餅的起源,聽紅鼻子馴鹿魯道夫的音樂,到播放姜餅小人的動畫,我很擔心寶寶沒法安靜的坐在椅子上聽講,因為在家里,無論什么時候,他都一直在動。我以為關燈的那一刻,寶寶還會像小時候一樣大哭起來,沒想到現在他一點也不怕黑,看見蹦到地上的姜餅小人還一個勁地問:“小人子怎么活過來了呀?”“因為是童話,姜餅小人有了生命。”
最后是拼裝姜餅屋環節,需要先排隊去衛生間洗手。寶寶全程沒有讓抱,自己爬上爬下樓梯,洗手的時候,我以為他會像在家一樣抱著水龍頭不撒手,誰知這次特別乖,剛沖完手就迫不及待地要跟上下樓梯的哥哥姐姐們。
回到座位上,寶寶和兩個小哥哥成一組。打開包裝的那一刻,看見一張泡泡紙,這比看見姜餅還讓我激動,立刻拿出來交給寶寶,我是真的很畏懼“破壞大王”的搗蛋能力。我以為寶寶可以安靜地捏泡泡到活動結束,誰知他還是對姜餅屋更好奇。小手一個勁地捏起桌上的小顆粒糖,放在房子上做裝飾,一開始我會盡量攔著,生怕帶鉤子的小手會推倒姜餅屋。
然而我又一次“以為”錯了,一旁的“魚兒媽媽”反倒是遞給寶寶一個馴鹿糖果,讓他放在屋子旁邊。看著寶寶小心謹慎,努力想要做好的樣子,我突然覺得對不起寶寶,是我太不相信他,不相信他已經長大,不相信他已經可以做很多事情。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這些大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有多少次不被自己的父母理解,似乎是永遠都不被信任,永遠認為自己不如隔壁家的孩子。那種無助,失落,有多深刻,現在的我,就有多大的意愿,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重復一遍我的痛苦。
而且,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是潛移默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但看到那些現代育兒書里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切身體會,隱隱感覺不可以再這樣重蹈不被信任的覆轍。
前兩天讀到一個小故事:
開學之前,新來的老師收到一份學生的IQ表,從高到低排序,實驗者告訴老師,這張表并不重要。到了學期結束時,差不多有80%的學生,其學業和社會表現的優異程度,的確與給出的IQ表基本符合。
然而,這個實驗真正的意義在于,最初給老師的智商排名表,與學生的真實IQ是完全相反的。但結果卻顯示出如此高的相關度,究竟是為什么呢?
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名“期待效應”。我們得到的不是我們想要的,而是我們期待的。——《百度百科》
突然想到在周六的活動中,當我和同組的小男孩說:現在這個拼搭步驟很重要,可以幫助我帶著寶寶玩一會嗎?現在想來,自己并沒有明確告訴小男孩應該怎么做,然而他卻表現得特別好,像個小大人一樣,用各種方法哄寶寶玩,姜餅屋也順利完成了最困難的屋頂拼搭。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少一些“我以為”,多一些信任與放手,孩子定會做得更好,飛得更高。
最后感謝“人仁舍予”公益組織,還有“魚兒姐姐”和“魚兒媽媽”,感謝您們的公益活動,給了我和寶寶一次這樣難得的成長機會!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讓我們將愛傳遞下去!
思維導圖TIPS:
試著做一張思維導圖日記吧,記錄寶寶每一個成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