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理財?
十幾年前,說起理財,大部分人都搖搖腦袋說:“那是有錢人的游戲,我們普通老百姓哪兒有什么錢可理?存在銀行里的那可是保命錢!”
而今,談到理財,大家都兩眼冒光,迫切的問道:“兄弟,靠譜嗎?發財別忘帶上我呀!”
我們這代人從小被父母灌輸: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錢多沒有日子長。因為家離學校近,在上大學之前,我是沒有零花錢的。每年的壓歲錢交由父母保管,雖然當初還一本正經的讓父母簽了保證書,說是幫我存起來,現在也不了了之。但小小的我就對錢有一種執念,就是握在自己的手上才安心。我從不惦記別人的,當然別人也別指望從我這兒拿到一分一毫。因此常常被師傅調侃是“鐵公雞”。我總嘲笑老爹是“守財奴”,只賺不花,一身銅臭。如今的我也被迫變成了“小財迷”,成天想著如何達成自己的小目標,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那么我們到底為什么需要理財呢?
最義正辭嚴:因為通脹吃掉了你的勞動果實。就拿馳名全國的武漢熱干面而言,記憶中是1.5塊一碗,現在是4塊。小學小賣部的零嘴1毛錢一包,如今連小浣熊干脆面都漲到1.5了。物價、房價成十倍、百倍的飛漲,而每月拿到手的工資卻少得可憐。想想現在的百萬富翁和十年前的百萬富翁,哪個更讓你羨慕?老百姓菜籃子里的菜品越來越豐富,可荷包卻越來越癟。我們不去深層次的探討宏觀經濟學(狹義貨幣供應量)在里面究竟是怎樣作用的,在通脹影響下,人民幣的購買力卻是逐年逐月甚至逐日在下降,我們迫切的需要做點什么來保護錢袋子,維護我們的勞動果實,因此理財的需求應運而生。
最俗不可耐: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不容置否,現代人大部分的焦慮,本質都是因為“沒錢”,或者說“沒有足夠多的錢”。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朋友之間有多少矛盾源自于錢?教育,醫療,養老...有足夠多的錢就有選擇權,甚至是話語權。誰沒想過一夜暴富?可大部分一夜暴富的窮人并沒有如想象中的那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是錢少,而是不懂得打理。俗話說的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富人需要理財,窮人更需要理財。合適的資產配置加上時間復利,錢才能像雪球一般滾動起來。富人的破產是一時的,因為他有方法再次致富;而窮人的窮是一輩子,因為有錢后總想存銀行,永遠跑不過CPI。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富人富的流油,依然在一眾實業、各色資本市場玩的不亦樂乎;窮人迫切的想改變自身窘境,所以努力工作,拼命攢錢,殊途同歸,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源于對金錢的渴望。有人不愛錢么?我想終歸是有的,但至少不大可能是你我。
最心向往之: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在李笑來給「財富自由」所下的定義之中,他提出:
- 所謂的個人財富自由,指的就是某個人再也用不著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 財富自由根本不是終點站,那只是一個里程碑,那之后還有很長的路(名字叫作成長)要走...
- 等你過了那個里程碑之后,賣什么都不賣自己的時間。
那么,請好好審視我們的生活,到底有多少時間花在“成長”這件事上?只有不斷投資自己,打造多維核心競爭力,定時升級操作系統,提高元認知能力,有目標有計劃的積累財富,才能早日通往財富自由。學習理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談到:“年輕人要立下一個小目標,比如先賺他一個億。” 王健林的小目標,普通人一輩子都不可企及。甭管是小目標還是大目標,有目標,總比沒有目標強。
種一棵樹的最好時機是什么?
七年前和現在。
從現在開始學習理財,努力達到復合年收益10%以上,七年后你將收獲第一次的資產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