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篇科普文,只是個人遇事之后的反思而已。
之前看綜藝節目,鄒市明的妻子冉瑩穎在教育孩子做家務,和孩子商量做多少家務得多少報酬時,外婆一直在旁潑冷水,后來甚至打開手機用音樂把孩子吸引過去,中斷了媽媽的教育,讓冉瑩穎無奈何。當時看到這一幕挺唏噓的,別說婆媳問題,媽媽和外婆之間也一樣有問題。
元宵節我臨時起意和小朋友做花燈,都是用身邊抓得到的零散材料,一性次筷子、包裝繩、A4紙、毛筆和顏料。做出來的花燈很簡陋,但小朋友很開心,而且在做花燈的過程中通過指導小朋友的操作流程,再加上鼓勵、表揚,她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考的能力都有提高。但時不時都會有個小插曲,家里大人經常路過就扔下一句“做了這么久還沒做好!”“怎么做成這個樣子?!”最難聽的是“這是乞丐的燈吧?!”我也不是能忍的性子,總是會即時反擊,大意都是不鼓勵也別潑冷水。
后來我想想如果再遇到這問題該怎么解決呢?
首先看看原因,大人會唱反調的原因,一是個人素質問題,年紀大、受教育水平低、見識少,聚在一起家長里短吐槽別人是主旋律,因此這種低水平的唱反調只是他們最正常的反應;二是看不慣,不認可我們教育孩子時做的事情,比如覺得給孩子的壓力大了,想表達不滿又不好太直接,也可能 對孩子的占有欲發作,希望搶回孩子對TA的注意力。
如果是與孩子關系關不親近的人唱反調
這通常應該是個人素質問題,這時候冷處理就好,不要去理會,更不要回嘴,大人之間的爭執比冷嘲熱諷的傷害更大,給孩子留下的的負面印象更深刻。
如果是與孩子關系親近的人唱反調
1、如果有與孩子親近的人在場,盡量不在此時做過多的教育,陪著孩子玩就好,以免引起對方的反彈。
2、就算是有唱反調的情況,也要是秉持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執的原則。
3、事情過去后,看對方的情況,
(1)如果還是素質比較高,比較開明的人,可以私下溝通這個問題;
(2)如果對方屬于非常堅持已見的人,則不需要做溝通,用時間和行動做反饋,當我們把孩子教育得好的時候,唱反調自然就會少了。
總之一句話,別當著孩子的面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