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競遠
翻閱這本書是被書的名字所吸引,以為講述的是帶有黑色幽默的諷刺小說,看完才知道是研究群體心理的書籍。
勒龐的這部心理學力作被翻譯成漢字只有寥寥200多頁,但他卻探討研究了“群體的感情、道德觀、觀念、信念、意見的變化范圍、推理與想象力、分類”等許多與群體心理相關的問題,剛開始看的時候有點晦澀,覺得沒什么特別之處,說服力并不強,作者所講述的不過是指出當時所處社會很多重要現象,而這種現象恰巧在目前的社會也廣泛存在,這或許就是該書如此暢銷的原因。
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勒龐是一個不顧世俗眼光,憑借自己本能的嗅覺去揭露人類的虛榮心,將種種可悲的人性曝光于公眾讓人們自己審視。
他懷著絕望的心態看著群眾在法國掀起一場場革命,諷刺那些所謂理性的人,偉大的群眾,以及平等和幸福!
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作者歸納出群體的一般特征:頭腦簡單、多變、易受暗示以及少數領袖人物的主導作用等,這些都是我們現在社會中依舊存在現象,在這里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后,就容易產生與一個人單獨活動所沒有的感受,會覺得充滿支持,自己不是異類,會跟風學著這個小群體其他人的做法,會很輕易地被慫恿喝酒、抽煙、賭博,這些以前自己從來不會沾上的惡習,在此時此刻沒有感覺到任何不對。
最直觀的現象比如過馬路,國際友人戲稱“中國式過馬路”,只要在馬路兩邊一群人中,有一個人闖紅燈,會接二連三的有人闖紅燈,很多人都是跟風,覺得自己不跟著做,會被恥笑,會是異類,只有跟著多數人的路徑才不會讓自己顯的那么扎眼。
同理可得,同樣這群人,在優良社會道德的暗示下,我們也會遵守宿遷文明20條,不闖紅燈、禮讓行人、不亂扔垃圾等等,這就是勒龐所說的群體中頭腦簡單、易受暗示的情況吧。
再比如國外舉行的動物保護游行示威,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先有個領袖類的人物帶動一小股人游行,再擴大到整個科室、整個院,就跟得了流行性感冒一樣,總找不到病源一樣,在游行施壓時,官方做法是把帶頭的領袖類人物(類似代表)抓起來,進行談判,互相商討后達成一致,馬上又恢復平靜。
雖然他們僅僅是群體中最普通的一員,但其中不乏頭腦聰明的人,但是群體沖動怎能獨立于大眾,理性也無法阻止傳染。
當一個人習慣于用推理和討論方式說明問題時,往往在群體中是沒有地位的,因為在觀念簡單化效應的作用下,面對群情激奮時,他說的一切顯的那么的蒼白無力。
因為他意識到他在挑戰“群體的力量”,他自己是異類,當面對這些被傳統觀念沖昏頭腦的群體時,即便自己洞悉其中的利害關系,再怎么努力,都會覺得自己十分偏執和無知,不如同群體一起陷入其中,但事后卻又覺得自己愚蠢。
很多時候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很難,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終其一生保持不變的事情只發生在理想世界。
只有環境單一,才能造成明顯的性格單一;反之,就可能造成性格的不單一,所以我們在群體中顯現不同于一般單獨時的特征。
該書中對群體的相關特征有很多描述,很多地方理解還是有困難。
但最終,我們應該理解,就像勒龐所說的一樣,“我們不該對群體求全責備,說他們經常受無意識因素的左右,不善于動腦筋。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他們開動腦筋考慮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們這個星球上根本就不回成長出文明,人類也不會有自己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