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肚唔肚餓?我煮個面你吃?”
今天想寫一寫為什么香港電視劇喜歡用這句臺詞。
拌以楊千嬅《美味情緣》食用更佳。
這句話意思即:“你餓不餓?我下個面給你吃?”
時間要追溯到上個世紀(jì)50年代之前,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之下,香港街頭出現(xiàn)很多奢華的西餐廳,彼時排外,絕大部分華人不會去西餐廳,再說,也承擔(dān)不起。
華人富豪上大酒樓,山珍海味,排場盛大,好不光鮮。普通人下二厘館(小茶館),木凳若干,裝潢簡陋,但亦有一盅兩件。
有錢樓上樓,無錢地下踎,可見一斑。
中國人格外勤勞,打工仔分秒必爭,蹺二郎腿“嘆茶”似乎已經(jīng)不再適合不斷進(jìn)步的香港,到了50年代,漸漸出現(xiàn)冰室,進(jìn)而有茶餐廳,既有西餐,也有菠蘿包、云吞面、干炒牛河、奶茶等,所謂“快餐”,即隨叫隨走,又經(jīng)濟(jì)實惠,順應(yīng)了當(dāng)時社會迅猛發(fā)展的勢頭。
中西飲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jìn)程里糅合,接地氣的茶餐廳就這樣在快節(jié)奏的東方之珠誕生了。
好是好,但工人的節(jié)奏一直就這樣了,想好好吃頓飯也不容易。
時間回到二十一世紀(jì)的香港,物價飆升,寸金尺土,打工一族壓力更大,加班成了尋常事,時刻惦記燈油火蠟、柴米油鹽,又想起老板吩咐,心情沉重,似乎已昏得個七八成,累覺不愛,爬回家里,何來心情煮飯。
白飯雖大多是蒸,菜肴卻是多不勝數(shù)。煎、炒、蒸、炸、燜、燉、煲、煸、熗、熏、燒、烤、燴、爆、熘,無法想象,無法想像!然而白飯總不能齋拌兩條青菜吧?
我還真這樣吃過…就在今年情人節(jié)。世間有情人熱情似火,甜蜜如糖,我偏要無味果腹,淡薄如斯!后來想想,也甚為搞笑,算了,就給朋友們添個笑料。
港人自然不會像我這樣偏激。
回正題,倒是煮面,簡單至極。就是把水煮開后面餅入鍋,加些鹽油,加些蔬菜,只需熱他個幾分鐘即可撈起來,羼以拌面醬或老干媽、酸辣醬、沙茶醬、牛肉醬等入口,個中美味,妙不可言。
兩相比較,自然是煮面要比煮飯更省時間了。
想像一下,一個打工仔,拖著疲憊不已的身體回到家中,打開家門,老婆笑意盈盈:“你肚唔肚餓?我煮個面你吃?”在她眼里可以看到一行字:“老公辛苦了。”頓時斗室里充滿小溫馨,難道不是。在香港,雖然過得比任何地方都急,家比任何地方都小,但回到家里,始終能夠得啖歇息。
港劇就是用這么溫馨、生活化的語言,營造出親朋好友的關(guān)懷氣氛。寫劇本也是講究徐疾有致,慢的下去,高潮才沖得上去。一個殺手,白天打打殺殺,夜晚回到家,有碗面吃,是不是頓時覺得他仿佛就多了層血肉?原來殺手也是需要吃東西的啊,也是像你和我一樣的普通人,離不開煙火市井啊。這個殺手,雖然并未放下屠刀,我卻已經(jīng)隱約感覺到劇本塑造出來的他更立體了。
臺詞都是為了塑造人物而存在的。
道理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
那么,也貼一下今天我自己煮的面。
最后,用那句經(jīng)典臺詞結(jié)束吧。
“你肚唔肚餓?我煮個面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