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躺在媽媽懷里,讓媽媽幫自己掏耳朵。嫻熟的手法,溫柔的動作,讓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但是,在掏耳朵這個不自覺的行為上,大家都有太多的誤區(qū)。今天就和大家重新認(rèn)識一下它~
耳屎是怎么來的?
耳屎在醫(yī)學(xué)上有一個文藝的稱呼——耵聹,是外耳道皮膚耵聹腺分泌出來的一種正常分泌物與灰塵、皮屑混合而形成的。
耳屎分為干性與油性兩種:一類干性耵聹,一類濕性耵聹。
大部分人的耳屎是干性的,呈片狀存在于外耳道內(nèi)。
★ 有些人的耳朵油脂分泌特別旺盛,所以分泌出的耳屎就油油的、比較粘稠,有的凝聚成團(tuán),有的會流出耳外,俗稱油耳。
★ 無論是干性還是油性耳屎,都屬于正常現(xiàn)象。
耳屎一無是處?
很多人因為耳屎帶有一個“屎”字,就將其與大便等同起來——
① 沒有任何作用
② 掏得越干凈越好
于是,雙手總是不受控制似的,隔三岔五地就掏耳朵,認(rèn)為掏掏更健康。
其實不是。對于耳朵來說,耳屎其實是耳朵的保護(hù)傘,一直在默默無聞地保護(hù)著耳朵,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耳屎的3大作用
1.抵抗細(xì)菌、病毒
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酸性膜,賦予外耳道抵抗細(xì)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2.阻擋異物入侵耳內(nèi)
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潤外耳道皮膚上的細(xì)毛,這些茸茸的細(xì)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擋由外界吹進(jìn)來的塵埃顆粒,擋住昆蟲進(jìn)入外耳道。
3.保護(hù)鼓膜
耳屎使外耳道空腔稍稍變窄,對傳入的聲波能起到過濾和緩沖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強(qiáng)聲所震傷。
平常該不該掏耳屎?
不管你是干性還是濕性耳屎,除非有不適癥狀,否則不需要處理。
首先,耳道本來就有天然的自凈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能夠自行排出。其次,頻繁掏耳朵壞處多。
比如:
★ 劃傷外耳道皮膚,引發(fā)感染。
★ 外耳道受刺激,引起病毒感染,發(fā)生外耳道乳頭狀瘤。雖說一般情況下,這 種腫瘤都屬于良性,但是其實也有2%的惡變率。
★ 頻繁掏耳朵,會加快“耳朵死皮”脫落,會讓耳屎越掏越多,耳朵越掏越癢。
★ 不小心捅破耳膜,導(dǎo)致聽力下降,甚至是喪失聽力。
所以,不要有事兒沒事就去掏耳朵。但是,若平時耳朵癢了、耳屎多了,那掏掏倒也無妨。
不過要注意以下3點
① 不要形成挖耳習(xí)慣而頻繁挖耳,一周最多掏一次。
② 掏的時候不要太深入,最好用棉棍,輕輕在外耳道轉(zhuǎn)動,然后耳朵朝下,讓耳屎可自行出來;盡量做到不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
③ 已有外耳道炎癥者,或取出困難者,最好到醫(yī)院請醫(yī)生幫忙解決問題,以免造成耳道損傷。
溫馨提示:
各位家長們,不要隨便給小孩子掏耳朵。
小孩子外耳道的皮膚嬌嫩,不易操作,用棉簽或牙簽去掏易致外耳道的皮膚受損引起炎癥。
更有甚者可損傷鼓膜,使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