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193字,閱讀可能需要6分鐘。)
時下學習方法論的書籍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有哪些學習方法類的書機緣巧合下涉及到了心理學上的記憶方法?
在這里羅列一下:
1、《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整體性學習三個觀點之一:比喻(高速公路)。
2、《學習之道》芭芭拉:回想練習,運用到了生成效應。
3、《暗時間》主張書寫了為了更好的思考。其實書寫也能更好的記憶,為何呢?
按劉未鵬的話來說,就是將一段時間學習的知識按照一個主題系統地“串”起來,可以大大豐富知識之間的關聯,平添記憶的線索。
記憶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那些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的“根”就來自心理學。
也可以這么說吧,心理學可以透徹地講清楚記憶方法原理。
心理學上有哪些讓人欲罷不能的記憶方法?我想在這里做個全面的總結:
1、形成心理圖像
想象對于提取信息具有奇妙的作用。記憶一些單詞、詩歌都可以利用到心理圖像。
比如記憶cake(蛋糕),lake(湖邊)不僅可以利用它在課本哪些位置為提取線索,還要以家里某處的蛋糕,欣賞過的湖景為提取線索,在此兩者之間建立聯系,隨著每次的記憶,條件反射就會越來越牢固。
以詩歌為例: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了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可以感受到,韻律很美,讀好的詩歌就像聽一首歌一樣。不過,利用心理圖像,感受一下意境,你會發現這才是詩歌“酸爽”的味道。
2、討論、教授他人>嘗試回憶
心理學實驗表明,嘗試回憶比單純的反復識記好。
有這樣一個實驗:讓兩組應試者同時識記同樣的課文,第一組閱讀與試嘗回憶相結合,第二組則用全部時間反復閱讀。結果,立刻測驗和4小時后測驗,第一組都比第二組效果好。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嘗試回憶的過程,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對于哪些記不牢的地方可以了然于胸。其實,相當于是一個自我測試的過程。
而自我測試就是利用到了生成效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記憶原理。心理學家在自由回憶測驗、線索提示測驗、再認測驗的研究,也都發現了生成效應。
摳一下生成效應的定義:生成效應也稱自我生成效應,是指在學習過程中,人們對自己生成的信息的記憶效果,要好于單純閱讀所取得的記憶效果。
1978年,加拿大MacMaster大學的Larry L. Jacoby在問題解決研究中首先揭示了生成效應。他發現,被試獲取問題解決方法的方式,會影響其后的記憶效果;單純憑借記憶記住問題解決方法,其效果要明顯低于憑借實際解決問題對問題解答方案的記憶。
或許,反復背誦+嘗試回憶模式還不是最高級的。和別人討論以及將所學的東西復述給別人聽,這比一個人在那里啃書效果更好。像費曼技巧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學霸能夠越學越好的一部分原因。很多人經常問他問題,他每講解一次,就能鞏固記憶,而且發現自己在哪些知識在理解和記憶上還不夠清楚。
3、機械記憶and精細復述
信息轉入到長時記憶大抵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機械記憶;一種是精細復述。
機械記憶是指學習者不了解材料的意義,不理解其間的內在聯系,單靠反復背誦達到記憶。
精細復述是用自己的話重復剛識記的材料,以鞏固記憶的心理操作過程,確保記憶的材料在短時記憶中存儲,并向長時記憶轉化。
機械記憶和精細復述都可以使信息轉入到長時記憶中,不過需要強調一點,這里面有著階段性和特殊性。
小學老師是這樣要求的:他會讓你把一篇課文完整地、一字不錯地背出來,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然而事實上這種方式確實提高了記憶的精確性。
像兒童、少年時期,由于經驗閱歷不夠、理解力不夠發達,這時候不得不采用機械復述的方法。
猶太人子會讓自己的孩子機械地背誦。猶太人認為,這樣大量的背誦是培養良好記憶力的途徑。如果這個時期不能建立起良好機械記憶,今后學習其他事情就會增加很大的難度。他們會從誦讀祈禱文開始,稍大會接觸《摩西五經》、《圣經·舊約》及《塔木德經》。
日本教育學博士、國際著名右腦開發專家田真七。他指出,多運用聽覺與背誦,而非我們傳統上的視覺與理解,可以打通右腦回路的有效方法,并且容易進入深層記憶,大量誦讀會增強人的記憶力。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只管背誦,也就是“素讀”。
機械記憶有在學習初期有著它本身的好處,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小時候被要求背誦的東西,很多到現在還能浮現在腦海中,寫文章時也會左右逢源,得到很多暗示,這就得益于之前那些機械背誦的基本功。
但是大部分高中教師、大學教師就不鼓勵你原封不動地背書上的內容,而是鼓勵用自己的話把課文復述一遍。這是由于用自己的話復述的時候,就會迫使自己調用與記憶材料相關的內容,自然而然就建立聯系了。這時候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創造自己的語言,而不是拾人牙慧。
學習初期(小學、甚至初中)剛開始智始不夠,會更多用到機械記憶,就好像原始時期,用石頭獵殺獵物,相對來說更簡單粗暴。而當人的學識和理解力相應發展起來,會更多用精細復述,精細復述就像獵槍,屬于更高級的工具。
所以,看待機械記憶和精細復述我覺得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也就是這里面存在著相對性和階段性、以及特殊性。
所謂強記不如善悟,成人之后,更多需要以發展自己的悟性為主,勤于思考,善于創造。以記性為輔,培養記性的目的是讓悟性更強。
4、組織策略
組織策略即根據知識經驗之間的關系,對學習材料進行系統、有序的分類、整理與概括,使之結構合理化。
在這里,不妨將組織策略的特點和精細復述進行對比。組織策略側重于對學習材料的內在聯系的建構??梢杂谩耙灰载炛眮砝斫饨M合策略。也就是說,對知識的記憶要耙梳條理,形成系統的知識。
例如,思維導圖以及《如何高效學習》中提到的筆記流,其實都屬于組織策略,用這種策略能夠讓知識要應用的時候,一下子就調用出來。好比如是一個倉庫,如果東西擺放整齊,但客人需要貨源的時候,就能輕易地找到。
5、第一波壓軸: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記憶方法,不只是復習的方法?。?!
在18世紀,艾賓浩斯曲線規律的發現,轟動了整個心理學界。
艾賓浩斯曲線規律: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圖片來兩張,以便更直觀理解規律。
圖片來自百科
觀察曲線,你當天所學的知識,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
有這么一個實驗極能反映出這個問題,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 甲組在學習后不復習,一天后記憶率36%,一周后只剩13%。
乙組按艾賓浩斯記憶規律復習,一天后保持記憶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組的記憶率明顯高于甲組。
之前有詳細地介紹過艾賓浩斯復習方法,看我之前的文章。
艾賓浩斯曲線規律可以應用于學習過程的復習以及自我測試。
當然,艾賓浩斯對于記憶的研究并不限于此,也就是所謂的冰山一角,如果我們要窺探潛藏在冰山之下的風景,仍然需要研究他的偉大著作。
譬如他的心理學著作里提及提高思維能力的方式:
A、建立圖像思維
艾賓浩斯一直鼓勵用圖像進行記憶,他認為圖像思維有利于記憶信息的快速回憶。
事實也證明了在背詩歌的時候,心理產生意像和沒產生意像的記憶效率有著天壤之別。
B、比喻
比喻在修辭學上是不可或缺的手法。有人說,小說沒有比喻,像男人沒有屁股。而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使用比喻或者類比,往往很容易陷入抽象主義的思考沼澤中。
艾賓浩斯認為,比喻可以使得枯燥、乏味的內容生動化、形象化。
在知乎上,經常有人問學術性的教科書怎么讀,完全啃不下去。其實,當你換一個角度,使用比喻的方式進行學習,相信會更有成效。
C、建立聯系
學習知識要建立聯系,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建立聯系包括縱向拓展、橫向拓展、深入拓展。
艾賓浩斯在提高記憶的實用性中的觀點是,要善于去聯想,所謂聯想的核心就是能從一個事物推導出另外一個事物。
在這里解析艾賓浩斯的記憶方法只是拋磚引玉,感興趣的童鞋可以直接看他的原著《記憶力心理學》。
今天是更新第一波,我相信第一波大概就能讓人欲罷不能了吧,這就是心理學的魅力。后續會繼續更新幾波~
公眾號:讀書方法論,專注于心理學和教育學,分享讀書總結筆記,高效學習方法、思維方法、記憶方法。獲得3本高效學習方法電子書,可在公眾號回復關鍵詞:學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