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忙一些事情,忙一些我自本科以來就一直在想的,但是從來沒有具體落實的事情。一回頭本科到現在已經十年過去了,十年啊!這些想法在我腦子里打轉了10年,到現在才漸漸被我付諸行動,而到面世的產品估計也要到今年年中了。
我為什么拖了這么久才行動?我特別懊惱!如果剛有想法的時候就開始行動,是不是即使沒有成功也積累了10年的經驗了,也不至于我的合伙人說我是個商業小白了?如果成功了,是不是現在就不用這樣還在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在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了?我思來想去覺得是自己性格中的一個劣根——懼怕變化,懼怕改變帶來的不舒適——導致了現在的我還在為生活掙扎!說白了就是安于現狀、不求上進!天呢!這不是我最討厭的一類人嗎?怎么自己挖了挖發現自己就是這類人啊!此刻真想挖坑把自己埋了!
不過我很幸運,在這個年齡我可以從新開始打造自己這款產品,并且還在落實自己的一些想法成為產品。這個階段我不得不思考關于產品的一些問題以及應該積極擁抱變化。
想法,在腦子里,隨時變化,有大量的潛臺詞,它的交流對象是自己。不管你的想法多離譜、多變態都只需要你自己接受認可就可以。但是產品不一樣,它的交流對象是用戶。你要知道用戶對好產品的要求,一一滿足真的需要花功夫去打磨。且產品是定型的,它是脫離了主人而獨立存在的,它和用戶的交流界面是非常狹窄的,或許僅僅就是一次體驗,一次品嘗就能決定產品的命運。用戶認可,那就是好產品,不認可無法接受就是失敗品。
想法到產品距離真的很遠,需要很多細節去支撐!甚至一件小事,比如初次約會、組織一次小型聚會等等,都需要周密的安排和對細節的預料。“最珍貴的就是那種必須自己做一遍才能知道的知識”說的就是這個理兒。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是該擁抱變化了,如果僅僅讓想法在腦子里打轉不去行動,那么我們永遠都不會有變化。
此時我又想起,上周在一次小型聚會上發生的一件事情。當時我們在做一個叫“找錢”的游戲,大致規則是女生代表1元錢,男生代表0.5元錢,游戲主持者報錢數,大家根據錢數抱成一團,若錢數沒有湊對則淘汰出局。當時主持者報了一個6.5元錢,場上的人分成兩團,而每團正好5.5元,此時尷尬了!下一步怎么辦?我依然記得我當時是在抱怨,抱怨游戲主持者報的這個錢數不好!而就在此刻,另一團的人來到我們這一團拉走了一個女生,他們組成了6.5元,我們這一團的其他人被淘汰了!悲劇就這樣發生了!我在反思,我不是一直告訴自己不能抱怨嗎?不是覺得自己已經戒掉抱怨的壞毛病了嗎?但是怎么這件小事就引起了我的抱怨,而不是讓我激發自己的靈感去產生創意呢!我的腦子怎么了?我的格局怎么了?天天喝雞湯,喝成這樣了嗎!
為什么一件事情不符合我的預期我就開始找理由去為自己開脫?我是個什么人啊!我似乎習慣了這種思維,事情做不好就找各種借口為自己開脫,要知道上級和領導都是只看結果的人啊!沒有結果只有抱怨,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是這樣面對自己,面對世界的嗎?而別人眼中的我又是怎樣的糟糕?我不想再想了,就這一刻我認清了我自己,我應該積極改變了!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現實條件就是不完美了怎么辦?發飆、沮喪當然不可取,退讓、容忍、打折扣,其實也不是最好的辦法。 我們應該積極“擁抱變化”。任何不如意,都有可能變成創新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