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二
陳紀六
公元575年——576年
共2年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
太建七年(公元575年)
1、
春,正月十六日,陳帝陳頊在南郊祭天。
2、
正月十八日,北周主宇文邕前往同州。
3、
正月二十日,陳國左衛(wèi)將軍樊毅攻克潼州。
4、
北齊主高緯回到鄴城。
5、
正月二十六日,陳帝陳頊在北郊祭地。
6、
二月一日,日食。
7、
二月二十三日,樊毅攻克下邳、高柵等六城。
8、
北齊主高緯口舌笨拙,言語不清,不喜歡接見朝士,不是自己寵愛狎昵的近臣,從來不跟人說一句話。又性格懦弱,最怕被人注視,三公、尚書令、錄尚書事向他奏事,都不許抬頭看他,所以官員們都匆忙說個大概,就驚走而出。高緯繼承世祖高湛奢侈享受的遺風,以為帝王生活當然如此,后宮都寶衣玉食,做一條裙子的花費,就要值綢緞一萬匹。后宮競相攀比新巧,早上才穿出來的新衣服,到晚上就覺得已經(jīng)破舊了。又盛修宮苑,窮極壯麗。而皇帝自己呢,又喜好無常,不喜歡了就拆毀,換一個式樣重建。土木百工,都沒有時間休息,夜里點著火炬施工,天寒則以熱水攪拌泥土(防止結(jié)冰)。為了雕鑿晉陽西山的大佛像,一夜之間,燃燈油一萬盆,光照宮中。每次有災(zāi)異寇盜,從不檢討貶損自己,只是多設(shè)齋席,以為修德。又好自彈琵琶,創(chuàng)作《無愁》曲,近侍唱和者數(shù)以百計,民間稱他為“無愁天子”。于華林園立貧兒村,皇帝自己穿得衣衫襤褸,行乞其間以為樂。又模仿修筑各西部邊城,派人身穿黑衣攻打,皇帝親自率領(lǐng)宦官們拒斗。
寵任陸令萱、穆提婆、高阿那肱、韓長鸞等宰制朝政,宦官鄧長颙、陳德信、胡人何洪珍等并參預(yù)機權(quán),各引親黨,超居顯位。官由財進,獄以賄成,競為奸諂,蠹政害民。舊蒼頭劉桃枝等皆開府封王,其余宦官、胡兒、歌舞人、見鬼人、官奴婢等濫得富貴者,接近一萬人,庶姓封王者數(shù)以百計,開府有一千余人,儀同無數(shù),領(lǐng)軍一時至二十人,侍中、中常侍數(shù)十人,乃至狗、馬及鷹都有儀同、郡君封號,有一只斗雞,也得到開府稱號,吃朝廷俸祿。諸嬖幸近臣朝夕娛侍左右,一戲之賞,動逾巨萬。既而府藏空竭,就賞賜二三個郡或六七個縣,讓他自己把官職賣了換錢。由此為郡守縣令者,都是富商大賈,競為貪縱,賦繁役重,民不聊生。
北周高祖宇文密謀討伐北齊,命各邊鎮(zhèn)儲備輜重,增加戍卒;北齊人聽聞,也增修守御。柱國于翼進諫說:“疆場相侵,互有勝負,白白損失士兵和積儲,無益于大計。不如解除戒嚴,繼續(xù)修好,讓他們也松懈而無備,然后乘間,出其不意,一舉可取?!北敝苤饔钗溺呗爮?。
韋孝寬上疏陳三策。其一:“臣在邊疆多年,能看出敵國很多弱點,但是,如果不趁著際遇機會,也難以成功。所以之前出軍,徒有勞費,功績不立,都是因為沒有抓到機會。為什么呢?長江、淮河之南,過去是一片沃土,陳氏以破亡馀燼,竟能一舉平定;齊人歷年赴救,喪敗而返。內(nèi)離外叛,計盡力窮,敵國相爭,正是我們的機會,機不可失。如今大軍如果出軹關(guān),道路寬闊,戰(zhàn)車可以兩車并排前進,加上與陳氏結(jié)盟,共為掎角,并令廣州(北方的廣州,不是嶺南的廣州)義旅從三鴉出兵,又招募山南驍銳,沿黃河而下,再派遣北山稽胡,截斷齊國并州、晉州道路。對這些軍隊,仍下令他們各自招募關(guān)、河之外勁勇之士,厚其爵賞,讓他們做前鋒。山動河移,雷駭電激,百道俱進,并趨虜庭。齊軍必當望旗奔潰,所向摧殄,一戰(zhàn)而大定,就在這一次機會?!?/p>
其二:“如果國家為了長期打算,不想馬上大舉出兵,則應(yīng)與陳人分割齊國兵勢。在三鴉以北,萬春以南,廣事屯田,預(yù)先貯備積蓄,招募其驍悍之士,列入部伍編制。齊國既東南有敵,戎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場。齊國如果興師赴援,我則堅壁清野,等他們遠去,又再次出師。以我們邊境之外的軍隊,咬住他們的軍隊主力。我軍沒有糧草運輸之費,而敵軍有疲于奔命之勞,一二年之中,必然自己離叛。況且齊氏昏暴,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全國人民都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勝其弊。以此看來,覆亡可待,我軍乘間電掃,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容易。”
其三:“當初勾踐亡吳,尚且以十年為期;武王取紂,也是第二次舉兵才進行。如今陛下如果還想韜光養(yǎng)晦,再視時而動的話,臣認為,還是尊崇鄰好,重申盟約,安民和眾,通商惠工,蓄銳養(yǎng)威,再看機會行動。這是長遠之策,坐在這里就可以將他們兼并?!?/p>
奏書遞上去,北周主宇文邕引開府儀同三司伊婁謙入內(nèi)殿,從容對他說:“朕欲用兵,先打哪國?”回答說:“齊氏沈溺倡優(yōu),酗酒昏庸。他手下大將斛律光,已經(jīng)斃命于讒言之口。上下離心,人民在道路上相遇,都不敢說話,只能交換眼神。這是容易攻取的?!被实鄞笮?。
三月二日,派婁謙與小司寇元衛(wèi)出使北齊,觀察他們的漏洞。
華杉曰:
北齊就要亡了。所有的敗局,都是自己敗的,不是被別人打敗的。是你自己先敗了,別人就會來打你,摧枯拉朽,幫助你完成失敗;是你自己把自己的墳?zāi)雇诤昧?,主動跳進去,因為你在墓坑了,沒法自己埋葬自己,別人來幫你鏟土埋一下而已,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
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zhàn)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
善戰(zhàn)者都是先管好自己,讓自己不可被敵人戰(zhàn)勝,然后等待敵人可以被戰(zhàn)勝的時候。不可被戰(zhàn)勝,完全在于自己;而什么時候能戰(zhàn)勝敵人呢,則完全由敵人的情況決定。所以,善戰(zhàn)者,軍事上最厲害的人,最多也只能保證自己不會被敵人戰(zhàn)勝,做不到說我一定能戰(zhàn)勝敵人。就像美國不能戰(zhàn)勝阿富汗,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善戰(zhàn)者的做法,是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同時,當敵人的敗局形成的時候,他不會錯失機會。所以,是先勝后戰(zhàn),勝中求戰(zhàn);敗兵是戰(zhàn)中求勝。戰(zhàn)中求勝,機會很渺茫;勝中求戰(zhàn)呢?在戰(zhàn)斗之前,已經(jīng)勝了,只是去把戰(zhàn)果拿回來而已。
北齊現(xiàn)在已經(jīng)敗了,亡了,就缺一個來收尸的。北周如果現(xiàn)在不打,那一天高緯死了,換了一個英主,機會就錯過了。
韋孝寬所論,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他也是中了傳統(tǒng)文化“上中下三策毒”,給出三個選擇。我不太贊成他這種態(tài)度,咨詢意見,給就只給一個,給三個選擇,你到底認為應(yīng)該選哪個呢?如果有別的選項,讓別人去提,咨詢顧問,本身是決策咨詢,不是選項咨詢。如果有選項,還要什么咨詢呢?
一個人對一件事只能有一個觀點,正確答案也只有一個,正確道路只有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