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陪一個博士畢業的醫師朋友送他還沒滿五周歲的小孩去瀏城橋定王大廈的一個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參加培訓,里面窗戶密閉,空氣由于不流通加上人又奇多,所以污濁不堪,包括大廳里面。一眾父母一字排開坐在大廳里玩手機刷微信看視頻打游戲,基本沒有看書的,盡管書柜上有許多原版的英語繪本。雖然朋友說他們可能是在看工作文件等,但根據觀察,并非如此。還有,就我所接觸到的那個英語老師來說,她一開口我就發覺其英語口音很不準,離native-speaker(地道)相距甚遠(其它不敢瞎說)。我心里直打鼓,如果老師都是這個水準的話,參加培訓就沒多大價值,尤其我那朋友還在某知名醫院工作,非常忙碌,下班后緊趕慢趕連哄帶騙送小孩來學習就更劃不來。真不知道為啥那么多家長趨之若鶩?家長們陷入了集體的焦慮?就這個問題我和朋友有交流,他的意思是好幾個熟人的小孩都學了好久了,他感覺自己已經落后了,盡管他原來一直拒絕這種培訓(開始焦慮了),他說話的語氣里包含許多無奈。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知道中小學培訓市場的火爆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一對一培訓大幾百塊一個小時,為了小孩,眾多家長可以說是不惜血本,一擲千金,拼了。我的一個大學同事竟然在業余時間轉型做起了高中生的物理培訓,每天晚上都有課,雙休日也有課,都搞了好幾年。還聽一培訓機構的英語老師(她只教初高中生)說了她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好多培訓老師基本都是和陀螺一樣地轉,忙得沒有停歇的機會,每天都坐在那里一對一培訓,一年只有過年才休息幾天,其它的法定假期都在上課,連續5年,她平時都沒有回過老家(大巴車才2小時車程)看父母,只有過年才回家。為了學生,也是為了收入,拼了!當然,收入也確實不錯,但也搞得頸椎和腰椎都有了問題,感覺有點得不償失。這個有點意思。
很多事情,包括小孩參加這種培訓本身在內,只有放到人生的長河里去考察,才能比較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而我對此更深的思考是,老師每天都這樣忙著上課,她自己哪里有時間去補充新知識、新熱點、新動態、新思維?如果沒有持續學習,她拿什么去教學生?日日月月年年炒剩飯?學習更多的不是弄懂某個具體的知識點,而是改變心智模式、思維方式、看問題的角度和層次這些,后者才可以真正可持續地去提高成績,讓人走得更高更遠。
她還說其實好多學生根本沒必要浪費錢,再怎么教也沒用。這句話估計讓很多父母抓狂,但事實就是這樣,對此我深有體會。有句英語習語是這樣說的:‘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意為“你可以將馬牽到河邊,但你不能讓馬飲水”。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的人的悟性就是到不了那個點,你反復說都沒用。記得年幼時我母親經常說,“石頭不進水,再怎么泡也沒用”,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我突然覺得我母親很有悟性,雖然沒讀過書,但非常有洞見),她從來不管我學習的,也不主張苦讀,她只說什么事情既然做了就要盡力做好,只要盡了力,就不用去在乎結果,并且這樣身體力行地影響我。
那個英語老師還說,許多父母認為只要花了錢,就必須有好結果,一旦成績沒提高,就會明里暗里給你施加壓力(這點和醫鬧一個性質,只要我花了錢,醫院和醫師就得給我治好,沒治好就是你的錯,所以要跟你鬧,可惜醫師不是上帝,而且上帝也拯救不了所有人,我那醫師朋友對此深有感受),其實根本原因在于那小孩就不是那塊料。
那個英語老師還說小孩每次考試如果比上次多了幾分或少了幾分(其實只是隨機波動),都會引發家長尤其是母親的興奮或焦慮,并及時反饋給老師,多幾分就很高興,說培訓很有用,感謝老師,一旦少了幾分,就很焦慮,連問幾個“怎么辦?”甚至向她建議“應該怎么怎么教她的小孩。”她本來想直接告訴家長“你小孩在這方面沒有天賦或者心理動力,沒必要補課,補也沒用,還浪費錢”,或者“既然你這樣懂,干脆你自己教,沒必要找我”。但面對衣食父母和對方望子成龍的一片苦心,想想,忍了,覺得那樣的話太殘忍,只好想方設法說一些“你小孩還不錯,有進步”之類的話,以減輕對方的焦慮,至少起到安慰劑的作用。
很多時候,學習的效果不取決于老師,而取決于學生,尤其是學生自身的意愿或者說心理動力。當然,有人會用那句傳播久遠對一些官僚影響甚大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來反駁我。每次碰到這種人,我都會讓他去思考下,為什么“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照這個邏輯,那個被敬若神明奉為偉大的教育家的孔子怎么沒能將那七十二人之外的其他弟子教成“賢人”?意思是孔子不會教?如果孔子都不會教,我教不好也正常。
“在準備要把孩子培養成精英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備某種天賦;同時,也要照照鏡子,如果說自己都是平庸之輩,就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了。”這句話我非常認同,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真諦,如果你不是一塊玉,就不需要雕琢,因為雕琢也沒用,甚至起反作用。如果小孩不是讀書的料,未必非要讀大學,可以去職業院校或技工學校,做個優秀的技工也不錯,只要認真工作持之以恒,也許以后還可以成為大國工匠,或者學門手藝也可以,現代社會,只要殷勤工作,混口飯吃是沒問題的。
但中國文化往往強調學而優則仕,將一切都劃分等級,包括職業在內,加上各種職業收入差距較大,所以很多人一味想做那些所謂的好職業,比如做公務員。另外就是過于強調主觀意志,強調人定勝天,強調勤奮、努力、堅持的作用,看看那些耳熟能詳、廣為傳播、誤導眾生的勵志語錄就知道了,比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頭懸梁,錐刺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認為只要能吃苦、只要堅持和努力,就能成就大事,實現目標。問題在于,這里忽略了“鐵杵磨成針”的前提是首先你得是根鐵杵,如果是根木杵呢?反復磨、功夫深的結果至多也就是磨成根牙簽,而不可能成為一根針。還有,即使他是根鐵杵,可他的志向如果根本不是成為一根針,而是想就做一根鐵杵呢?此時還需要反復地磨不?同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前提是他是梅花,如果他是玫瑰呢?還要那么“苦寒”不?
因此,小孩的培養,首先要考慮小孩的天賦,然后要考慮他的興趣。父母的一個重要責任是幫助小孩尋找和發現他真正的內在的興趣和天賦,然后盡可能創造條件幫助他去實現,但多數父母,包括中國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或者是忙于學習參加培訓考高分,根本沒時間顧及到這點。
多數父母的另一個問題在于,雖然自己不過是一介凡夫俗子,卻偏偏有著過于美好的向往,高遠的志向,處心積慮,想把小孩培養成人中龍鳳,理由還很充分------“正因為我是凡夫俗子過得不易,所以才希望小孩成為精英,過上幸福生活。”殊不知,很大程度上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小孩會打洞。”王侯宰相,真的有種!看看中國的帝王史和當前的政壇現實還有BBC那個跟拍了49年的有關命運沉浮和貧富代際傳遞的紀錄片就知道了。記住,只有7%的人有可能翻盤,從底層往上成功穿越混進中產。這也恰恰證明了我反復在各種場合表達過的觀點“出身決定命運,父母成就未來。”如果你是王健林,你的小孩即使不讀書不努力,其物質生活都可以過得非常好,遠遠超過絕大部分從小刻苦用功努力奮斗的中產之子尤其是寒門之子,而如果只是想在精神上也過得幸福點,就根本不需要如此辛苦地參加各類培訓班的填鴨式培訓了。
在一個階層基本固化的社會,由下往上的通道基本堵死,有多少人能夠成功穿越?而且,極少數人之所以成功翻盤,從底層走到中層,依靠的更多不是此類培訓,而是符合自身興趣和天賦的正確的選擇、優良的個人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外在的機會四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朝自己內在的興趣和天賦出發,這個最重要,所謂選擇決定結果,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王思聰如果不是選擇做了王健林的崽,也不可能可以活得這樣優哉游哉,隨隨便便就有5個億玩。如果你出身寒門,你再怎么努力,想有5個億玩的可能性也非常小。至于極少數劉強東這樣的成功穿越的例子,根本不具備普適性,成功從來都是不可復制的,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吃苦耐勞只是影響成功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個。正因為如此,很多時候,必須接受自己和小孩的平庸乃至卑微。當然,我這里更強調的是,選擇符合小孩幸福和天賦的學習方向,可以是讀書,也可以是學門手藝,關鍵是符合他的興趣和天賦。
其次,培養樂觀、希望、自信、學習、勤奮、堅持、專注、自律、勇敢、韌性等良好的品質和習慣(應該說,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上述品質和習慣都對成功和幸福的人生有重要影響),并身體力行,始終如一,當外部環境提供這樣的機會時,他正好就抓住了。而這些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恰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父母而不是老師。社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學習的,小孩尤其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可以說,小孩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是原件,小孩是復印件,復印件有問題,根本原因是原件有問題。
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平常不愛學習,不看書(甚至可以說很多中國人離開學校后就不再讀嚴肅的書籍),下了班就是玩手機看電視打麻將,卻一味要小孩好好學習考高分,而小孩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恰恰不是認真讀書將讀書當成一種習慣乃至是生活方式,而是玩手機刷微信看電視打麻將之類。正如那些送小孩到培訓機構學習英語自己卻坐在那里玩手機的年輕父母一樣,而對大廳書柜上擺著的眾多原版英語繪本置之不理。以我的想法,即使你看不懂英語,你也可以自己帶本書在身上吧,畢竟要在那里坐等差不多兩個小時。如果父母在家里也是這樣,小孩怎么可能培養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只能是要我學,而不可能是我要學,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還有的父母,說我白天上了一整天班,累了,晚上當然要放松放松。既然這樣,那小孩白天學習了一整天,晚上是否也應該放松放松?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了。而且,小孩一點都比你輕松!你自己都做不到,為什么要小孩做到呢?你可是個成年人啊!
當然,還有第三點,引導小孩培育正確的價值觀。這個將直接影響小孩的人生追求和幸福體驗,這次就不多談了,下次有時間再慢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