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買了一個ipad。是孩子的媽媽看娃娃有時用自己手機玩“寶寶巴士”這款游戲時,那個入迷的境界啊!和我當年打網游有得一比。老婆意思還不如買個大一點的,偶爾給他玩玩。
而我呢?本意不太想給他買,我就是“玩物喪志”的優秀代表,整個大學的青春基本奉獻給了網游,以至于差點沒有畢業。好在,老師的仁慈,勉強混畢業了。工作幾年后,不能說對自己最初打網游后悔,只能說,如果大學能重來,我愿意多花點時間在學習和提升自己。
因此,平時在孩子面前,自己很少給他玩手機。這次老婆提出要給他買ipad,自己多少有點不積極。還找了幾篇“牛人”不刷微博,不用電子產品的文章,給她分享了一下。試圖側面的讓她支持我,打消給娃娃買ipad的想法。
不過最終,我還是同意了老婆的意見,為孩子買了這個ipad的。原因很簡單,我的認知偏差不能讓孩子不能去接受新的東西,很多事情,都有兩面性,亦正亦邪,就看怎么去把握。
從孩子上幼兒園兩周以來,娃娃的變化很明顯,更主動的叫人,更主動的玩耍,也會更主動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天早上,他醒來還未下床的時候,總是會對媽媽說“親一下”……
其實,在他還未上幼兒園之前,自己很擔心他能適應那里不——因為之前,他吃飯都是我們追著喂。結果了,現在,自己每天晚飯都是自己主動的吃飯,自己動手主動的吃飯。細節需要更多的鍛煉,但對比未上幼兒園,這種變化是質變。
另外,從娃娃玩媽媽的手機來看,正成長比負效果大。因為玩“寶寶巴士”他知道每次上超市先要提個籃子或者推個購物車。等把東西選好后,他會主動的把商品拿給收銀員,喜感的說到“掃碼,給錢錢”。特別在拿到自己想吃的東西時,最開始是迫不及待對我們說,我要吃,我要吃!一急的時候還會哭泣,我和他媽媽就會說,這個要給阿姨掃碼才能吃。他會第一時間停止“哭鬧”,然后若有所思的對我們說,掃碼給錢,爸爸(媽媽)給我吃。
另外,自己通過玩手機,主動讓我給他一起玩,讓我們給他講游戲里面不認識的物品。搞笑的是,他現在能繞口令的說出“警車抓壞人,救護車救流血血的,挖挖機挖土,消防車救火,攪拌車拉混凝土修房子……”。有時拿著給他買的玩具車自己能自嗨一大陣,而且嘴里時不時的說出他的“口訣”。而這些口訣,我們幾乎沒有給他說過。
當然,還是怕他沉迷游戲,畢竟自制力不像大人,況且很多大人的自制力也不強,所以這就是我們大人扮演的角色——控制他玩ipad的時間,以及所玩的內容。
從今天玩的效果來看,
一,他玩得很專注,對于自己不會的興趣特別深,也會嘗試不同的操作。
二,游戲的效果比手機好多了,視聽效果都讓孩子有了更好的體驗。他會跟著歌曲舞動,會跟著聲音說話。
三,規定他玩一小時后,和爸爸媽媽去買菜,結果是,玩了大概40分鐘,自己主動不玩了要和我們出去了。
可以說現在的正效果大于我預想的。
而我也從這件事學到了幾點。
一,一個家庭里,主要還是要聽老婆的,她說得對的,要高舉旗幟執行;她說得不對的,要和氣與之協商,到達雙贏或多贏。
二,每個人的認知偏差不可避免,當自己局限的時候,那就讓自己先靜下來,多想想,多看看。不要一桿子打倒一片!
三,孩子的成長中要避免用我們(父母)用10年前學到的20.30年前的知識來“教育”1、20年后將來長大的孩子。與時俱進,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四,善用工具,效率才會提升,學習才會有提高。很多事或者工具不一定要去研究透“哪是什么”,我們要做的只是學習“那個這么用才好”,才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五,不要被年齡限制自己“求知”范圍。說句實話,剛拿到ipad時,玩“寶寶巴士”自己沒有娃娃玩得“溜”。所以,輩分上我們是“父與子”,而在某些時候,孩子可能是我的老師。
相信孩子也會更好在“ipad”身上學到益于他成長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