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一年的盡頭覆蓋著白雪
北宋學者歐陽修在一千年之前,曾寫下了十二首《漁家傲》詞作,用來記述一年之中每個月份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那里頭有飛鳥過往,有草木枯榮,有人們在特定的季節里頭才會去做的事情。這不僅僅是幾行華麗的辭藻,更是一部記錄了物候變化的自然筆記。
在日漸凜冽的寒風中,在愈發漫長的冬夜里,一年終于走到了盡頭。無論歐陽修在何時推開窗,映入眼中的,總是密密鋪陳的陰云。云腳低壓在頭頂,好似破碎冷玉,觸目生涼。暗紅色的天空,轉瞬便飄起鵝毛大雪,雪片如柳絮翻飛,紛紛揚揚,粘在衣襟上,輕輕一抖便落。窗欞上也積著薄薄一層雪,而屋外已然完全被白雪所覆蓋,皚皚一片,不見來路。
歐陽修躲在屋子里頭,飲著美酒,和著笙歌,故意不去掛念窗外的嚴寒。光陰荏苒,眼看一年已近終結,那些鮮衣怒馬、年少多金的放浪歲月,那些繾綣呢喃、執手相看的青春年華,都已化作南柯舊事,歸入縹緲虛無的仙鄉夢境,無處找尋。
臘月年光如激浪,凍云欲折寒根向。謝女雪詩真絕唱。無比況,長堤柳絮飛來往。
便好開尊夸酒量,酒闌莫遣笙歌放。此去青春都一餉。休悵望,瑤林即日堪尋訪。
凍云彌漫 苦寒無休
連續多日陰郁的天空,間或飄一點細碎的雪花,仿佛和寒冷的天氣相呼應,終日的灰暗陰沉,都歸咎于遍布天空的云。冬季帶來降雪的云通常高度較低,靠近地面,逼仄地擠壓著人們的視線;它們如同沒有定形的帷幕,扯開一片灰色,挾裹的水氣足以帶來數日綿延不絕的降雪。這類灰暗的云屬于雨層云,古人將之稱為“凍云”,由于這些云距離地面較近,常會被人間的光火映成淡淡的亮紅色,所以又被叫做“彤云”或“黃云”。
“凍云愁暮色,寒日淡斜暉”,冬季持續多日的陰霾雨雪天氣,最是催人愁緒。若是即將到來一場猛烈的降雪,天空的色彩往往變得濃郁起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就曾記錄了這樣一場降雪:“黃云半夜滿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歐陽修所見的凍云色彩并不濃烈,暴雪不曾光顧,只是陰風怒號,天光昏暗,惹得人心中暗暗滋生出太多惆悵罷了。
才女吟誦 雪若飛絮
歐陽修看著漫天的飛雪,也難免想起了才女謝道韞——唐宋時文人墨客以雪為題,吟詩答對,興之所至,往往提到東晉謝道韞吟誦雪花的掌故。東晉名士謝安聚集家族之中的晚生后輩,講論文義,恰遇大雪驟降,謝安欣欣然出口吟誦:“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之侄、謝道韞的兄長謝朗對曰:“撒鹽空中差可擬。”而才思機敏的謝道韞則稱:“未若柳絮因風起。”以鹽喻雪,不若將飛揚的雪花比做柳絮,謝道韞的才女之名從此流傳開來。后人編纂《三字經》稱“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將她們二人作為才女中的典范。謝道韞吟雪的故事,此后被贊為“謝家輕絮”,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句“今日春光太飄蕩,謝家輕絮沈郎錢”則是反用掌故,用謝道韞口中的雪片,來贊頌春光中的柳絮。
瑤林仙境 路遠天高
雪落滿枝,樹裹玉袍,古人將白雪裝點的森林稱之為“瑤林”——瑤者,美玉是也。披雪的山林如同白玉雕琢而成。待得日光照耀,明晃晃如同藏滿珍寶一般,正如楊萬里《晴雪》詩中稱:“銀色三千界,瑤林一萬重。”玉樹成林,人間少有,唯獨仙境才會有此景致,因而“瑤林”一詞被古人指代美妙仙境。蘇東坡作詞贈予修道友人,“瑤林終自隔風塵,試看披鶴氅,仍是謫仙人”,稱其所處之所如同瑤林仙境,隔絕了人間煙火與俗務。
歐陽修也是想去這瑤林仙境尋訪的,然而究竟要尋找些什么呢?新年將至,回首過去的十二個月,歐陽先生似乎總是在飲酒,總是在追思,總是等待,總是悵然。每個人的心中似乎都住著一位少年,只是青春時光總是強留不住,如同柳永的名作《鶴沖天》中所言:“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何須悵然遠望呢?那些青春歲月,因為短暫,所以美好,所以值得紀念和珍藏,那么,就借柳永的詞句好了——此去青春都一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