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錢湖去寧波市區東南約30里,環湖皆山,山巒起伏。其間八十一嶺薈萃,七十二溪奔流,眾水依勢蜿蜒匯聚成湖。據考證,早在上古時期,東錢湖為海跡天然瀉湖,后因四明山向東入海的余脈緩緩隆起,阻隔了與海的聯系,最終成為與東海隔山相望的一泓清幽碧波。東錢湖原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組成。由于歷史上尤其是建國后大規模圍湖造田的原因,梅湖現已湮為農田。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又在外湖中央筑成跨湖大塘,將外湖隔為南湖和北湖。現在的東錢湖便由谷子湖、南湖與北湖所組成,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周長45公里,約3倍于杭州西湖,是名副其實的浙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東錢湖卓爾不群,天生麗質,山環水繞。山不高而氣勢森然,水不深卻氣象萬千。東錢湖的清幽一半可說緣于她的自然稟性,而另一半卻實在和她所負載的由其歷史縱深發出的人文信息密切相關。
東錢湖東南有福泉山巍峨聳立,西北有月波山嫵媚橫陳。其間又有陶公山、百步尖、青山、隱學山、獅子山、二靈山、霞嶼等眾多山嶺隔湖遙遙相望。湖面遼闊,岸線曲折,煙波浩淼,山水環抱,湖外有山,山外有湖,山重水復,氣象萬千。環湖的自然風光因裹挾著來自悠遠歲月的豐富信息而不斷挑動著山水的波詭云譎,惹人遐思。自西晉以后,東錢湖四周代有興筑,尤其是南宋以后多官宦學子消閑隱居之處。湖東下水村為南宋史氏家族的發祥之地,所筑功德寺、石窟、墓葬頗多。元明期間,文人時有僻居湖山間,四周山麓多名人遺跡。曾經久居東錢湖邊甚至可說是靠山湖的風水起家的南宋丞相史浩在《東湖游山》中詠嘆道:“四明山水天下異,東湖景物尤佳致。”
在東錢湖的東南不遠處,一片蒼翠掩映之地為隱學山,相傳為西周時期徐國國君徐偃王隱居讀書之處。元人徐本原在盤桓隱學山時不禁動情追憶了歷史上這段義薄青天的感人故事:
周穆曰盤游,九鼎幾欲移。造父御八駿,萬里觴瑤池。
邦家嘆無主,神器將安歸?諸侯悉朝徐,瑞應惟其時。
忽聞黃竹歌,拒戰非所宜。避位向吳越,直至東海涯。
德義感人心,臣庻爭相隨。山以隱學名,上有棲真祠。
翁仲翳草萊,再拜空噓嘻。遼鶴竟不返,附葬冢累累。
子孫繁且衍,譜牒能相貽。零落千載下,惻然起遐思。
偃王為西周時期徐戎國第三十二世君王,治國有方,素以仁義聞名于世。加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國力不斷增強,來朝貢者日益增多,統治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史載,當時周邊來朝者“三十有六國”,“地方五百里”,范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這無形中對西周中央政府的權威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于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周穆王懾其影響,命造父聯合楚文王進攻徐國,要將這個“仁者”統治的諸侯國消滅在萌芽中。徐國與楚國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非常懸殊,一旦交戰將不可避免地會對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戕害。仁義在心的徐偃王思慮再三,于心不忍,就在戰端一觸即發之際選擇了罷戰逃亡的道路,數萬百姓感其仁義,一路苦苦相隨。真是“德洽民心服,身罹國步艱”。偃王以毅然決然的自我放逐避免了無數蒼生的生靈涂炭。這確實是一個無私忘我的“仁者”的博愛故事。
徐偃王終以“仁義”而彪炳史冊,但他的下落在歷史上卻一直眾說紛紜,撲溯迷離。一種說法是他死于彭城武原縣(今江蘇邳州)東山,此去徐國近在咫尺,逃亡在此似乎并不明智,也無任何安全感可言,其可靠性值得懷疑。另一種說法是,偃王“不之彭城而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硯于會稽之水。”最終卜居于東錢湖畔的隱學山。此后他盤桓山水,讀書思考,臨終時感嘆道:“吾賴于文德,而不明武務,以至于此。”這種痛心自責之言,與其說是懊悔今生,倒不如說更像一個仁者面對戰端頻發的無道亂世所發出的無奈感慨。因此盡管徐國離浙東海邊的東錢湖相距甚遙,但這個距離并不能成為偃王奔赴心靈之約的障礙。據說徐偃王死后葬于此山,后人為紀念徐偃王的仁德,唐建中二年(781年)曾在隱學山上建隱學講寺,元明清三朝屢圮屢建。這里成為后人發思古之幽情的一個好去處,元人徐本原另詩吟誦了這種情懷:
訪古叩禪關,招提盡日閑。鳥啼青嶂里,僧語翠微間。今日棲真地,前朝隱學山。石壇芳草碧,墓道落花殷。德洽民心服,身罹國步艱。代周知遜位,命楚反羞言。鳳去彭城路,龍潛越水灣。惟留翁仲在,不見令威還。碑蘚應難認,煙蘿已倦攀。隴云同杳杳,澗水自潺潺。瞑合千峰紫,春殘一徑斑。夕陽歸興緩,清磐隔塵寰。
從中原之側的徐國到浙東海邊的東錢湖,兩地相距近千公里,且中間跨江隔海,在當時的自然條件下跨越這個空間的確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偃王一路走來想必歷盡了千辛萬苦,他終于在陸地盡頭的東錢湖邊停下了疲憊的腳步。
路在隱學山前消失了,前方是浩瀚的大海,但思卻在隱學山前繼續……,冥冥之中,大仁大德之人和東錢湖的山水稟賦在這里達成了神秘的契合。也許隱學山幽靜靈異之所正是偃王孜孜以求的最后歸宿地。盡管在歷史上仁義面對武力總是那樣的不堪和無助,但高義之人的高風亮節能夠逾千年而不衰,也足可見仁義常在人心,另具一種征服時空的強大力量。
大概正因為偃王淹留在東錢湖畔,日后便在浙東大地上播撒了仁德的種子。漢代著名文人陸云在《答車茂安書》中對寧波的淳樸民風贊不絕口:“且彼吏民,恭謹篤慎,敬愛官長,鞭樸不施,聲教風靡。”寧波地域的這種敦厚儒雅的民風也許就是從偃王那時開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