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與大學同學談及高中,往往是趣事糗事好不歡樂,某日憶起說還記得那時所背的古詩文嗎?大家一致地猛搖搖頭,為何?不是記不住,而是大部分時候這實在算不得什么愉快的記憶。
?曾幾何時,我也是這么以為,只是也是偶然的一天“夜深忽夢少年事”,陶公筆下“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歸意在夢境中那么清晰地浮現。這讓我想起不遠的高中歲月,雖順利地全文背誦,卻沒有真正地感受到何為歸去。若有感受,也不過是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不知是不是人都有這樣的一個劣根性,記憶中的東西,未來的東西,永遠都比當下的來得美妙。當時高三,也覺得經歷過六月的那場洗禮過后,一切都會好起來。后來發現根本不能混為一談,一個階段去拯救另一個階段的煩惱當然是輕而易舉的,然而各自面對本階段的麻煩卻深感束手無策,只有寄希望于其實對于當下來說虛無縹緲的未來。但是明明又心知肚明未來只是屬于未來的,并無義務要為當下買單。話雖如此,理也挑不出刺,可是問題總得解決,只好又悻悻地把目光看向來時路。
?當去往一個新的地方,既是地域上的,也是年紀上的,漸漸地開始沒有太多期待——生命成長、現世規律便如此,期望是有限的,要用在合適的地方。新的階段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全新,對于一個純外地的人來說,甚至連語言也是沒有一絲縫隙給熟悉的感覺遺留。“亂花漸欲迷人眼”,有人駐足不前流連忘返,有人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僅僅是指青年人們對于愛情的美好向往,對于青春中各式各樣的活動以及表現形式,都是人生中馥郁的鮮花。沒有誰再愿意回到那種每天試卷課本課本輔導書的三點一線單調生活,喔,不對,其實現在也是三點一線的生活,只是沒有試卷和課本。那時候,有試卷和課本為載體,有發亮的小小赤子之心想要去往好地方好時光;那就是最開始的時候,生活枯燥得無以復加,夢想單調得似乎都不叫夢想——因為好像也不是太知道夢想是什么。“直到經過人生歷練的點綴,才懂得純真可貴”,我想,讓當下最火的流量小生唱出這樣的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正是因為純真,所以最開始才知道最想要什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今天少有幾個還能像陶淵明那樣有個一畝三分地可耕,而心中的田地卻時有雜草。歸去吧,歸去除除草,看看來時的路,愿你還能記得夢想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