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元波
北宋時期,因“烏臺詩案”,蘇軾被一貶再貶,數度轉徙,像他在一首詞中所說的那樣“問汝平生功名,黃州惠州儋州”,直至被貶到當時極為荒涼的海南島。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也受到了牽連,于徽宗初年被貶至廣西宜州。
在宜州赴任的路上,黃庭堅與從海南歸來的蘇軾相遇。師生二人相見,感慨萬千,于是就在路邊的一小攤上一同吃面條,不用說,路邊小攤上的面條好吃不到哪里去。心事重重的黃庭堅才吃了兩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地唉聲嘆氣。而蘇軾呢,三下五除二,稀里嘩啦間很快把面條吃完了。他望著愁容滿面的黃庭堅,說:“難道你還要去咀嚼它嗎?”說完,留下尚未回過味來的黃庭堅,大笑著起身而去。
蘇軾屢遭貶謫,一生坎坷,卻樂觀處世,再多的苦,再大的難,在他看來都如清風拂面。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當苦難這碗粗糲的“面條”擺在我們面前時,是像黃庭堅一樣細細咀嚼它呢還是像蘇軾一樣,快速吃完呢?苦難像黃連越嚼越苦,不妨學一學蘇軾的“不嚼面”人生,淡然處之,與其在原地和它糾結,還不如速戰速決,趕緊突出重圍,奔赴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