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時候,你充滿闖勁兒,但是你選擇呆在同一個地方,想著以后有機會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待年齡長了一些時,你已經失去年少輕狂那種勁兒,或許你已早已成家立業,被家庭和工作所纏繞,沒有心情也沒有精力再出去闖闖,或許你覺得現在一切都好,不覺得外面的世界怎樣,這就是你要過的生活!
上大學以后,我不止一次問過自己,我為什么要去外地念書?盡管決定帶給我諸多困難,不過我依舊感激自己的當初選擇,讓自己有那么多機會可以成長。
大學以前,我認為我們縣城就是一個很好的地方,無論是環境還是設施都不錯。而周邊成年人的故事,無非是外出掙錢,然后在我們縣城買一套房子。耳濡目染多了,便萌生了也想以后掙錢在縣城買一套房子,過接下來的生活!就像放羊娃的故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思想的局限讓他只有放羊,結婚,生娃,再讓娃重復他的一生。
誠然,那時年少,也沒有見過什么世面,也不需要直接面對什么選擇,想法也比較單一。直到高考結束,我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選擇去哪兒讀大學。在這一方面,我的家人并不能給予我什么幫助,一切都需要我自己去抉擇,自己查詢學校,翻資料。按照我當時的高考成績,我可以呆在大西南,選擇一所還不錯的學校繼續念書,一切都是熟悉的環境。但是,我的心里也有一些隱隱的不甘,我有想出去看看的念頭,但那意味著背井離鄉,置身于陌生環境,我不知道哪個選擇更好。
后來的我回想自己的決定,或許是因為每一個年少的男孩都想有一場逃離父母的行動吧!脫離父母的視野,擺脫來自家庭的約束吧;或許是想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成長起來,以向父母證明自己;或許感于在同一個地方呆了太久,覺得生活有些索然無味,也渴望出去走走,就像后來有句話說的一樣“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以外這就是世界”。
但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好,也不會知道去外面看世界會遇到哪些困難,帶著平時考試給予的自信,大筆一揮,坐標東北。
從大西南到東北,一千多公里,第一次坐火車,還是四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不確定,踏上旅途。后來這條線路走過好多遍,或許臥鋪,或許硬座,或許站票,一切都已經習以為常,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報到第一天,遇見自己班上的同學,開始嘗試用我眼中的普通話交流,自以為效果良好;新生自我介紹,也是感覺自我良好。不過很久以后,我得到的反饋是:人很熱情,其他的一句話沒聽懂!
是的,沒聽懂,周圍的人基本上聽不懂我那蹩腳的普通話!
我不會普通話,但我生活在一個必須說普通話的地方,所以我必須學會很快改變,我才可以立足。但是在完成改變前,我仍需要體驗很多由于普通話蹩腳帶來的困難。最后的結果是一切與團體相關的活動我的被拒之門外。
但一個不好的開端并不意味著同樣糟糕的結局,當你有機會面對自己的不足,你才有機會可以成長!后來的后來,我愛上了這片土地,愛上了我的大學生活,變成了帶著一口東北普通話的西南人,以致剛回到南方的時候被別人以為是東北人。
我曾設想,如果我當初選擇留在大西南念書,我的現狀又會怎樣?
不會變的現在這么獨立: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不會有太多的陌生東西需要去適應,也就不會遇到那么多讓我成長的困難,就算遇到麻煩也可以求助熟知的朋友或者家人。然而當自己置身于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圈子還未建立起來,剛開始的一切問題都需要自己去處理,也正是因為這些經歷,我才變的愈加獨立;
不會說普通話:在一個沒有語言環境的地方要想學好普通話是多么困難,而且沒有必要性的時候也不會有動力去學習。進一步講,如果我的普通話不好,意味著我畢業以后也會選擇留在大西南,年老時我或許會后悔年少時沒有出去闖闖;
性格依舊內向:離開家念書以前,我的性格是屬于和熟人聊得來,但是陌生人則不會開腔的狀態,不敢上臺,不敢出風頭,一切都是循規蹈矩,如果繼續留在大西南,沒有大環境的改變,我依舊會是人群中那個不起眼的角色,不敢為自己爭取,不會去表現和推銷自己。大環境的改變逼迫我做出自身改變去適應,現在的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適當的去讓自己表現以獲取相應的機會,遇到自己想要東西不再畏手畏腳,想要就會去爭取;
視野局限:如果我繼續留在大西南念書,我就不會有機會去了解另外一個地方的文化,也不會接觸那么多天南海北的人,我對外面的世界的理解也就停留在TA說和我以外。因為有去外面讀書的機會,我去了很多地方,獲得許多見識。出來讀書以后,經歷的事情多了,視野也開闊了,眼光也不會那么狹隘,現在的我至少比留在大西南讀書的我優秀吧。
雖然這個假設里面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但就我已有的經歷而言,走出去會是更好的選擇!
感謝當時我的那個決定!也感謝成長路上那些給予我幫助的朋友!
寫在最后:
只有出發,你才知道世界本來的樣子,才有機會嘗試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