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去Downtown,一上車就習慣性的把手機放在前面的支架上,開始設置谷歌地圖導航。我現住在半山腰,為了戶外出行方便,代步車是豐田四驅越野車4runner,本身也自帶導航地圖,但我基本上不用了。谷歌地圖導航的好處是可以用大數據來分析車流量和優化行車路線,每條路線的擁堵情況和所需時間顯示的非常清楚,而且在行駛過程中,如果哪條路突然暢通了,也會提示給用戶選擇暢通路線,這些功能是普通車載導航地圖沒有的,所以我目前已經習慣了使用谷歌地圖(蘋果地圖也有相似功能,有時我也會選擇蘋果地圖來做備選導航)。
谷歌導航雖好,但比較傷自尊的是,我發現自己對道路的記憶力大不如從前。我有時甚至懷疑是不是真的老了,想想十多年前在北京上海做業務,出門都是用紙質地圖,一般的道路走過一次兩次后,基本上就不再用看地圖了。而現在,對這種先進的電子地圖竟產生了依賴,曾經走過幾次的路也需要借助谷歌再次設定目標才敢出發,路反而是記不住了。問了幾個平日習慣使用導航的朋友,大部分也有同感。
原因在哪兒呢?回想以前用紙地圖時,先是找到目的地,再從出發地分析選擇哪條路線,記住幾個方向變化的重要路口節點就可以了。和谷歌地圖相比較,紙地圖記住的先是一個大的路線圖形, 里面包含了起始地和目地的,以及關鍵的節點路口,而且在行駛的過程中,大腦會對地圖中的路線圖形、節點名稱和行駛中的實際的路線節點一一對照,這種記憶在腦中感覺是3D的,一般情況下,一個來回就基本上記住了。再看谷歌地圖,我是設置好目的地后,不去記憶節點地址,腦中只有一個大概的路線輪廓,行駛中只是聽從地圖的聲音提示,或是頻繁觀看距下一個轉彎有多遠,判斷何時轉彎,對整個路線的記憶沒有和關鍵節點一一對照。雖然同樣的路線走多了也能記住,但這樣就沒有看紙質地圖記憶的快速與深刻。
由此又想到最近學英語時遇到的詞典問題,以前我是用電子詞典查單詞,同樣的單詞查過好多遍,當時感覺記住了,但回頭很快忘記。這次回國,我帶回一本厚厚的紙質《劍橋高階英漢雙語詞典》,查單詞和短語的時候,就用這個詞典查,感覺記憶效果好了很多,回憶起某個單詞的時候,甚至單詞位于辭典的左頁還是右頁、單詞在頁面的位置都有腦中浮現出來,這時,單詞的記憶效果也成了立體的。
我感覺這應該和使用地圖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原因相同。我打開谷歌搜索,鍵入關鍵詞“電子詞典 ?紙質詞典”,搜索結果中,居然有幾篇文章也是在說明使用紙質詞典的好處。結合我自己的使用體會,我認為未必非得說選擇哪一種詞典比較好,要根據情況區別對待:
一、在學習英語或精讀英語的過程中,我建議盡量使用紙質詞典,因為在使用紙質詞典選擇詞義的時候,需要翻閱者逐條的去分析和理解單詞的詞義,找出最適合的一項。這一分析和理解的過程,就象是在用紙地圖時,大腦將地圖中的路線和圖形、節點和實際的路線節點一一對照的過程。而且紙質詞典在描述單詞的詞義時,內容量相對電子詞典要大很多,還配有大量的短語、句型用法、同義詞、反義詞及例句,這對記憶單詞是極有幫助的。電子詞典雖也可以將詞義逐條列出,但信息量就遠不及紙質詞典大。現在劍橋、牛津等專業機構出版的電子詞典也有豐富的內容,但還是不如紙質詞典形成的記憶更加的真實和立體。
二、在平時泛讀英語文章書籍、新聞報紙或需要快速查找英文含義的場合,用電子詞典還是比紙質詞典要方便許多。電子詞典的優勢是便捷和高效,但是,從學習方面來講,電子詞典的優勢則成為了它的劣勢,它省略了學習者們的自我思考過程和樂趣,它的快捷也造成了使用者對單詞釋意相對膚淺的理解,且不利于形成邏輯忘記和圖像記憶。
遠不止于電子地圖和詞典,科技進步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新工具,互聯網、汽車、電腦、手機,以及電腦手機中的應用工具如:QQ、微信等等。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大大方方的使用它們,享受人類科技進步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和舒適。
新的高科技工具帶來人類便利的同時,又把人們分成了兩大類,不對,應該是人本來就分為兩大類。大部分人躺在新工具帶來的舒適和便利上消磨時光,還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繼續懷揣耐心、心承傷痛,茍且地呆在非舒適區,但目光始終看著遠方。任何一個時代,二八定律是不變的,選擇當下的茍且?享受?或是混沌?不見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肯定有人早已給了自己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