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誠: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奇葩說顏如晶曾舉例,她媽媽在她小時候送她去學芭蕾的事情。媽媽不管老師的勸退和女兒的反對,甚至無視學芭蕾需要的硬條件,一定要如晶學。對于芭蕾學習依如晶自己是不愿意的。 結果呢,小時候學芭蕾的日子成了如晶的痛苦經歷。長大后,根本沒有媽媽盼望的成果。芭蕾學業早已放棄。
現在的如晶根本回想不起跳芭蕾基本的步伐。即使想從回憶里找到來比劃一下芭蕾的動作也是相當不成形的。所以她只能自嘲的一笑。顯然,媽媽要她學芭蕾這件事,失敗了。 媽媽確實對小時候的如晶使用了家長的權威屬性,就是活生生的壓力。可怎么樣呢?在芭蕾舞者的道路上,如晶沒有成為舞蹈家。她只是感到壓力卻沒有動力,如晶照樣還是那個跳起來笨拙動作的如晶。 我想,有沒有可能如晶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就是她自閉傾向造成的原因呢? 參加奇葩說之前,如晶是有自閉傾向的孩子。有自閉傾向的人表現是,不愛說話,不愛與人打交道,孤獨離群,不會與人交往。言語障礙突出。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復,強烈要求環境維持不變........ 現在的如晶,這些表現,哪一點在如晶身上看到? 馬薇薇是這樣說如晶的,“我眼中的顏如晶離萌物相去甚遠——熊貓不想統治地球,她等著拿一切冠軍獎杯。”如晶來奇葩說之前就打過很多辯論,打辯論就是她的心頭好。 她那么愛好辯論,明眼人都看得見。一上辯論場,她穩穩地站在那里,滔滔不絕、熠熠生輝,哪里有一點自閉傾向的表現?她在辯論上面不僅愛好,更具野心。 雖然私下她還是那個寡言的萌萌的如晶,可是她聽從內心的召喚,她要的,她自己去努力辦到。昨天寫了《一粒沙的夢想》里面的少年,他也年輕,面臨四處碰壁的困境顯得多么脆弱和草率? 同樣是年輕人的如晶,為了自己的夢想,她做了多少事情?作為馬拉西亞精英大學的辯手,她和代表隊一路披荊斬棘殺進決賽,依傍著自己心里的夢想,脫離舒適區,和自己的心理障礙做斗爭,這么一路走來,到成為奇葩說里唯一大家零差評的選手。 馬薇薇,“我跟顏如晶相識三年,總算跟她有了五分熟。夜里偶爾聊天,她算是我微信朋友圈的半個睡務局,不催睡,只陪聊,偶爾吐槽一下自己的生活,也是哄兩句就高高興興繼續努力,多少委屈都藏在大眼睛后面,照相時還是會拼命咧嘴笑起來。” 努力的萌萌的具有琉璃心的如晶,這一切的表現,就是一種從內打破的成長。戰勝自己的自閉障礙,戰勝自己的辯論對手,實實在在積累自己的專業素養,自閉傾向也得到治愈,這樣的成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生命的重要特征就是生長,每個生物體能通過新陳代謝的作用而不斷地生長、發育。雖然身體終有一天會老去,衰朽,但成長是一輩子的事。 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