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1.所謂磨耳朵,孩子應該積極主動的去聽,能夠理解99%的所聽內容,在聽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詞匯和表達式,是有效習得,并且通過聽學來的語言不斷的轉化為口語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2.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語感?答案很簡單,大量聽,一直聽,聽到中學。
3.把精讀交給教材,交給老師。家長最關心的,是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在課外大量泛讀。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做泛讀資源的提供者,搞清楚孩子自己的閱讀級別和興趣愛好,不斷的把合適的好書推薦給孩子,做好記錄,給予鼓勵,關注孩子在一個級別停留的時間,及時調整書的難度,不動聲色的為孩子鋪就一條不斷進階的課外泛讀之路。
一、英文耳朵該怎么磨?
不是給孩子放錄音,孩子就能產生比別人強的聽力辨音能力。
所謂磨耳朵,是以下幾層意思。
1.孩子應該積極主動的去聽,而不是放錄音做背景音樂一樣熏陶。
2.能夠理解99%的所聽內容,而不是在低效的磨耳朵,相反要陶醉于故事情節。
3.在聽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詞匯和表達式是有效習得,所聽的每一部作品都會帶來收獲。
4.通過聽學來的語言不斷的轉化為口語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開始做大量的聽力輸入,全面的提高了孩子的水平。
二、語感怎么獲得?
語感是什么?是指對于語言的感覺,它是關于輸入,關于聲音,關于聽。
在二語習得論中已經有了更直接的表述,那就是聽力理解的重要性,聽力理解是閱讀理解和寫作的關鍵。
學習任何一門語言最關鍵的都是學習這種語言的聲音。
在入門階段應該讓孩子把主要精力花在對外語聲音的掌握上,如果只聽說,根本不學認字,孩子會學的快很多,效果也會好很多。
擴充聽力詞匯量不需要在正規的學習場合,在生活中,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就可以隨時隨地的驚喜,小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都會構成太大的問題,讓孩子們先熟悉英語的語音語調,建立圖像和聲音的直接對應關系。
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語感?答案很簡單,大量聽,一直聽,聽到中學。
三、關于精讀和泛讀。
老師的建議是把精讀交給教材,交給老師。家長最關心的,是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在課外大量泛讀。
泛讀的目的和精讀不同,泛讀的目的是習得,讓孩子通過大量快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圖書,在關注意義的同時,隱形地習得新的詞匯和語法。
二語習得論認為,泛讀要貫徹的原則是自由自主閱讀,持續默讀。材料要大量,有趣,可理解,也不能超過五個生詞,不用查詞典。學習者自己選擇材料,按自己的速度閱讀,讀后不提問,不考試,沒有任何壓力,只要讀就行。
分級讀物和小說一般都是用來用做泛讀材料的。
泛讀就是讓孩子做主,全憑孩子興趣走。是為了讓孩子感興趣,多讀快讀。
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做泛讀資源的提供者,搞清楚孩子自己的閱讀級別和興趣愛好,不斷的把合適的好書推薦給孩子,做好記錄,給予鼓勵,關注孩子在一個級別停留的時間,及時調整書的難度,不動聲色的為孩子鋪就一條不斷進階的課外泛讀之路。
根據習得大于學得的原則,把精讀和泛讀的比例掌控在20%到80%,在課堂上精讀占20%,在課外泛讀占80%。
四、關于跟讀和朗讀。
實在沒有交際場合,跟讀和朗讀,是練口語的沒有辦法的辦法。
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孩子學英語有沉默期,在學英語的初期,要求孩子跟讀是不太合適的。
通常在孩子聽了半年以后,有了一定的輸入后,才開始說一些英語,這個說是在交際中互動的說,也不是跟讀。
那么什么時候開展跟讀呢?可以在學習自然拼讀的過程中,以及學習以后,用自然拼讀的讀物練習拼讀的時候,順便練習跟讀,糾正語音語調,然后根據原版錄音訓練朗讀這些讀物。這時候,學習的主攻方向是在發音和閱讀上,將二者放在一起練,一舉兩得,既學會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及拼讀,同時又訓練了語音語調,培養了朗讀的能力。
關于動畫和電影。動畫電影的功能主要起輸入作用,創造一個類似自然的環境,這個環境的關鍵在于信息量要大,持續的時間要長,孩子浸泡其中,才能自然習得一些語言。
關于有聲書。一邊看書一邊聽作者本人或者專業人員朗讀。
五、英語思維有用嗎?
判斷一個孩子英語好不好,最重要的一條是看他在英語環境中能不能無障礙的進行交流,語言是用來交際的,如果不能交集,即便考試分數很高,也是走錯了路。
兒童學習相對的優勢是母語沒那么強大,概念的建立可以不通過母語,直接輸入大腦的語言區,將來可以快速調用。積累一定時間后,就可以用英語思考,即建立了英語的思維。。孩子在小的時候教英語,不要通過漢語,就能發揮出孩子的年齡故事。
六、自然拼音和音標,究竟學哪個?
中國人學自然拼讀和音標是為了解決英語的發音問題,至于學哪個,在于你想怎么學,如果你想用母語法學,就像英美孩子一樣學,那么學自然拼讀,如果你想用外語法,即傳統方法學,還得學一下音標。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用母語法學是有條件的,即自然拼讀有個前提,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足夠大的聽力詞匯量。這就是為什么要說學前要積累3000聽力詞匯的原因。自然拼讀的最大目的是為了閱讀。
而自然拼讀只能解決70-80%的單詞發音問題,因為英語里只有這么多的詞是有規則的,還有一些不規則的詞。如果沒有母語者們的第一詞匯量,20%到30%的單詞卻無法習得,那么學自然拼讀一定有高水平,只會量越大越好,否則如果聽力詞匯量沒多少,還是老老實實學音標,靠音標把英語讀準。
音標大體分為英式的IPA音標和美式的kk音標,分別標注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中國學習者大多學的是英式發音。
七、怎么積累詞匯?
我國的教育標準:
小學畢業600到700詞匯,
初中畢業1500到1600詞匯,
高中畢業3500詞匯,
大學四級4200詞匯,
大學六級5500詞匯。
出國的詞匯量:
新托福8000以上。
sat考試1.2萬左右的詞匯量。
新版GRE1萬左右的詞匯量。
在英語為母語國家學生在各階段的詞匯量如下:
一個五歲孩子在上學前,有2500到5000的聽力詞匯量。
高中生具備1萬到1萬五的詞匯量。
大學生具備1萬5到2萬詞匯量。
從事科研工作或閱讀量很大的成人,可能具備2萬5到3萬詞匯量。
看懂或聽懂英語材料需要多少詞匯量:
小說需要9000。
報紙需要8000。
兒童電影需要6000。
日常口語需要7000。
如何擴大詞匯量?要從小背單詞嗎?
我們來看看美國孩子是怎么樣學習詞匯的。
面對同樣的詞匯量,美國人相當重視閱讀。在上學前,父母很重視在家給孩子讀故事;在社區圖書館,孩子們可以免費聽專業老師讀故事。圖書館在暑期還為兒童提供的節目表演和有獎讀書的機會。經常給孩子講故事的家庭中,孩子在五歲時的聽力詞匯量就達到5000詞匯。
上學后每個學校正式展開瘋狂閱讀。班級里有圖書角,圖書按照分級和分類裝在不同的筐里;每天都有閱讀課,教師給孩子們大聲朗讀故事,有閱讀作業,閱讀測試,閱讀分級和晉級指導。
孩子上學后,先學習自然拼讀,經過從K級到二年級逐漸加深的拼讀練習和分級閱讀訓練,孩子的聽力詞匯都轉成了閱讀詞匯。
到小學三年級,八歲美國孩子就有六千左右的閱讀詞匯量,進入自主閱讀階段,原來那些只能聽懂的詞匯現在卻能讀懂。
其閱讀詞匯量可以用公式來計算,年齡減去二或三,再乘以1000,8歲兒童的詞匯量為(8-2)×1000=6000,而我們中國的學生的大學六年級的20歲才能有5500的詞匯量。
據統計,美國學生從三年級起每年大約增加2000到3000詞匯,平均每天學6到8個,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學校鼓勵學生們多讀書,除了課本要求學生們在課外大量的展開大量泛讀。學校的各種活動,大家都要收集資料,收集資料的過程,也是大量閱讀,分析,總結的過程。
可以看出美國孩子積累單詞的過程是和閱讀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們不是單獨的學單詞,背單詞,而是在聽故事,讀故事,學知識的愉快過程中完成的,通過閱讀所掌握的單詞是牢固的,而且基本都會用。
記憶單詞是有意思,拼寫,用法,三個維度,缺一不可。
單詞拼寫的練習是有必要的,好的方法是先有“音”和“義”,再去把“拼寫”和“音”結合起來記憶。
如果我們模仿美國孩子高效記單詞的經歷,那么我們希望孩子心里有“單詞音”的庫,就像文盲一樣,先聽懂大量的詞,然后開始寫閱讀和拼寫。
通過自然評讀這個掃盲工具,學會閱讀,訓練拼寫,閱讀和拼寫互相促進,在短期內實現詞匯量的飛躍,但拼寫肯定是落后于閱讀,即認識的詞匯比平時要多。
假設我們小學畢業時閱讀詞匯和美國同齡人保持同步的目標,那么你的孩子需要認讀9000到1萬個詞,其中最基礎最常用的2000詞匯,力爭讓孩子在實際交際時和動畫片中學到,看到畫面,摸到實物,建立這些詞的聲音和畫面的直接聯系,即所謂的英語思維,在聽說讀中不借助母語翻譯,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流利運用的目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先建立這些詞的語音庫,再通過閱讀而不是背來認識這些單詞。
2000到5000中等頻率的詞要在聽力和閱讀中邊聽邊記邊看邊記,最好是聽力先行,5000以上的詞匯,可以依靠詞根等方法背下來。
八、英語對母語的影響
學習一門外語會使人站高一線看待自己的母語,看待自己的文化,有利于批判思維形成,而且表達更準確,更具邏輯性。
學外語能加深學生對文明的理解,學生從外語的角度來說是無疑是能促進其母語水平的提高,學生對待語言的方式變得更加抽象,在選詞造句表達思想的時候變得更加自覺,審慎。
同時通過實驗發現,兩種語言的人,他們大腦的聰明程度相對于掌握單語的人要高,而且正是外語思維能力大幅度迅速的提高了他們的聰明度,人的大腦灰質密度會比只會使用一種語言的人要高。
2018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