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里面有幾個觀點值得思考,這次主要講講改變。
你想不想改變?對此,我有一個很強烈的念頭,幻想著如果過去的某個節點,我如果能夠做出現在看來明智的選擇,我也許會怎么樣。另一方面,有時看到一些不好的現狀,我就存在著一個怨念,如果過去不是因為某人、某事,我就可能不會有這樣的結果。我的現在的結果,或者一些不好的事情,在過去,總是能夠看到不好的原因引起的,或者小時候所處環境,受到的傷害。這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論。
過去決定了我們的現在,過去已經不能改變,所以,我們的現狀不可更改。這個看上去很符合事實,邏輯也沒有問題。例如某人見到人就臉紅,是因為小時候家庭的原因,或者有學校受到嘲諷等等。
有一個故事,井水一年的溫度是恒溫18度。我們夏天喝井水的時候,感覺井水清涼,冰冷;冬天喝的時候,又感覺井水像溫水一樣,比天氣溫暖那么多。一樣的溫度,但是,我們的主觀世界,卻可以得出完全不一樣的感觀。
我們覺得世界不可改變,其實,是認為我們的主觀世界不能改變。
而這個不能改變,其實是有目的的。是因為我們不想改變。原因論只是我們一個借口,或者一個目的。我們不是因為受到傷害或者其他原因,而做出現在的選擇,相反,我們做出現在的選擇,是有目的的,就是去我們想做的事情。比如,因為臉紅而不敢去見人,是因為不想去見人,而主觀世界出現了臉紅。臉紅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就是去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聽上去很不可理喻!
我的現狀,其實就是自己的選擇造就。不管這個現狀看上去是多么慘或者不幸。但是,其實每個人做出的選擇,對自己都是“善”的目的。善惡在這里的意思,是是否對自己有利。
改變,其實需要先意識到這一點。你不需要改變世界,你需要改變的還是你自己,你的主觀世界。
就像不可能喚醒一個假睡的人一樣,你不可能改變你覺得對你有好處的事情。
改變主觀世界的第一步,就是承認目的論。你想改變什么,可以先看看,你原來這么做,你有什么實際上,或者主觀上的好處。或者你想改變,就從根本上,看到這件事情對你不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