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于我而言,是除開心理學之外,最重要的精神伴侶。
今天,想聊一聊我和它的故事。
1、不期而遇
我看的第一本《道德經》,是十余年前在一家面館里。整個面館面積很小,店堂不足10平,店面很新,應該開業不久,裝修布置卻是古色古香,感覺很是寧靜,墻角居然還有個放滿了書的小小書架。
老板是位20多歲的小伙兒,負責招呼客人和收銀,說話間還有些羞澀,完全不像是生意人,倒像是大學畢業沒多久。當時沒到午飯時間,食客不多,我進門點好餐后他就指著邊上的書架說:“還有一會才能上來,您可以先翻翻書。”我很喜歡這樣的貼心,信步走近了書架。目光被一本藍色線裝的小書吸引,封面三個篆書的大字,正是《道德經》。書皮古樸寧靜的藍色讓我忍不住翻開它。當時完全沒看懂,但書卻是有魔力一般,吸引著我想去咀嚼每一個字,竟是沉入進去,以至于面條上桌也渾然不覺。
面館老板見我出神看書,走過來很友善地提醒:“您的面條好了。”看我不忍釋卷,他又接著說:“這本書是我在青城山的時候,一位道長送給我的。”我不由抬起頭來打量他,可能看到我表情中的驚訝,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說:“當時大學畢業很迷茫,去青城山上住了一段時間,與道觀的一位道長熟了,后來他就送我這本書,這書對我影響很大。”
后面再聊了幾句什么我已經記不清楚了,我當時粗略地翻看也并沒記住 什么內容,唯一的印象就是在那位年輕的面館老板心中,《道德經》是一本神奇的書。本以為這次與《道德經》的匆匆一會,不會留下什么痕跡,未曾想心里卻已經種下一粒種子,只待下一次的邂逅將它喚醒。
2、眾里尋他千百度
不久,在一次聚會上,一位之前并不太熟的朋友在一個議題的討論中思路清晰反應敏捷,分析問題非常深入,難得的是她并不固執已見,特別善于傾聽,一時間成了討論的引領者,氣氛熱烈又和諧,參與者相談甚歡。后來大家聊起各自興趣愛好,她語驚四座:我閑時愛讀誦和抄寫《道德經》。旁人可能只是驚嘆這樣一位時尚的現代職業女性,居然會有這樣一個不時尚不現代的愛好;我卻腦海中電光火石,不由自主將她的優秀與《道德經》掛上了鉤。暗下決心一定把《道德經》買來好好研究下,看看里面藏著什么樣的奧秘。
網上一搜,各種版本應接不暇,一時間竟不知如何下手,考慮自己水平有限,選了一本類似兒童讀物的《道德經注音版》、一本網評還不錯的《道德經注釋》。書到手后讀了一段時間,發現選的兩個版本在內容上居然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到底該信誰呢?看來兩個版本不夠相互印證,于是又下單買了幾個版本的《老子注釋》,一對照更是眾說紛蕓,直接蒙圈了。我想起兩塊手表的故事,大意是只有一塊手表的時候容易定時,如果有了兩塊手表,反而不知道時間了。再看看我手里一下有這么多塊“手表”,不蒙才怪了。
也許是為了回答我的疑慮,早前公司給我安排的EMBA課程中有一堂國學課正好一個月后開講,講者是北大一位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教授,課間我湊上去請他推薦《道德經》的權威注釋版,須發皆白的教授二話沒說,在黑板上寫了陳鼓應三個字,讓我就買這個作者的,還叮囑我書是中華書局出的,別買錯了。
喜不自禁的買了回來(當時買到的是陳教授以帛書為據的第二版《老子注譯及評介》),迫不及待翻開一看,繁體豎排,很有點讀古書的感覺。一段時間后,克服了繁體和豎排的閱讀不適應,被內容深深吸引,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復提到,陳教授的校詁,旁征博引,多方考據,其治學之嚴謹,胸襟之開闊,令人肅然起敬。從此以該本為主修,學而時習之,這一相守,已近十年。
3、親密接觸
自從《道德經》入駐家中,就開始冷落其它藏書。得空閑時便隨便打開一章來讀,初期雖覺其意神秘難測,無法深入領受其中智慧,但單從文字的美感而言,都十分讓人著迷。那簡潔精煉的文字如晶瑩剔透的水晶,越看越覺閃亮;有些章節則是一組氣勢磅礴的排比,讀來蕩氣回腸。讀經的過程,很容易安靜下來,仿佛暫時隔開了塵世的煩擾,辟一方凈土以修心養性,不亦樂哉!
接觸久了,覺得《道德經》并不像之前以為的那般高冷不接地氣,樸素的生活智慧隨處可見,有的甚至與現世生活完全對接——
當眾人對各種所謂名牌趨之若鶩迷失本心時,我慶幸跟老子學到了“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保持一份真樸,不隨波逐流,不患得患失,我心自在從容。
當傷感于人生無常時,老子告訴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唯有“希言自然”,才不會背道而馳。
當傲慢心生起,堅信自己是對的而聽不進不同意見時,老子一記棒喝:“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猛然驚醒,觀照到了自己的狹隘和偏見,一身冷汗走回正途。
當距離目標太遠而心生焦慮時,老子諄諄告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行足下。”我明白了再高遠的目標,也需要一步步從點滴做起,相信積累的力量,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
.........
智慧如海,浩瀚無邊,我撿到的,也許只是海邊的貝殼。
永遠的心靈家園
《道德經》不是一本古書,不是二維的枯燥理論,它構筑了一個立體的思考框架,讓你用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生命與未知,同時提醒你在體驗宇宙豐盛時不忘保持謙卑。
那些溫暖的智慧,鋪陳出一座心靈棲息的家園,讓忙碌疲憊的內心有安歇之地,只需要安靜的回歸,縱使傷痕累累奄奄一息,你也能滿血復活。
有朋友說,你讀了十年《道德經》,真能堅持。我想說:我是被它陪伴才能以現在的樣子走到今天,一天一天的幸福相守,從來不需要任何堅持,一切自然發生。
這是一個物質特別豐盛的時代,但心常常匱乏。
很幸運,我找到了心靈的棲息之所。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