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無處不在,往大里說,正是有了溝通,人類才得以繁衍;往小里說,您買個菜也需要溝通。所有的溝通都是有層次的,有的是層層推近,有的是越聊越遠。通過這個溝通層次圖,看看您和對方在哪個層次,測試一下您和TA的親密度。
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溝通五層次包括些什么,最外層是打招呼,我們每天上班上學、出門,遇見之后想說話多半都要打招呼。接著就是說事了,打完招呼能完整地說完一個事情,就是第二層。關系近一些的就會就事發表看法,想法背后是他對事件的信念系統。更進一步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最親密的關系就是敞開心扉。
我們跟不同關系的人,有著不同的溝通層次。我一個局外人看:男人們一場酒局下來,基本上走了溝通五層次的全過程。剛落坐時,彼此是打招呼,接下來說說國際形式,國家大事,公司改革,然后高談闊論一番,酒過三巡之后,還是打招呼,和剛開始的不一樣了,全都是異父異母的兄弟了,還是說事,說的都是掏心窩子的話了,夾帶著自己真實的想法和不多見的脆弱,敞開度非常大,第二天失憶的特別多,模糊記得自己多了一個失散多年的好兄弟。女人之間閨密的形成過程比男人來得溫和而長久,從打招呼、八卦聊天到越談越投機、發現越談越同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閨密的標簽就貼上了,兩人手牽手共經風雨同見彩虹。
與和成年陌生人溝通不同的是,親子溝通通常一開始是處于最內層——敞開心扉的層次。隨著長大,陌生人是從外到內,變成朋友;孩子恰恰相反,一步步往外走。嬰兒期,孩子對父母是完全敞開,360度無死角,隨著長大,孩子越走越遠,從“媽媽,我想你”的表達情感,到“我們老師怎么這樣”發表評論,再到“爸,明天開家長會”的有事說事,孩子一步步從幼兒園走向小學、中學,上了大學就飛出了溝通層次的五個圈,相當于離家出走了。
有了這份覺察,我們可以看看和孩子的溝通在哪個圈子里。
我的女兒上幼兒園時有一段時間,經常問我:“媽媽,你愛我嗎?”,她感受不到我對她的愛,我的回答是什么呢?“我不愛你,能給你買玩具,給你洗衣服,給你報興趣班嗎?”看到了嗎?她在說感受,我在說事,我們像兩條平行線。我在給她蘋果,給了她一車蘋果,感動了自己和全世界,而她要的是香蕉。試想,一個口渴的人喝不到水,或只喝了一小口水,他會怎樣,他會到處找水喝。女兒感受不到媽媽的愛,她發現,她發燒時,平時忙碌的媽媽會放下手頭所有的事,給她喂水,給她推拿,給她講故事,曾連續三個月,每個月她都發燒,女兒腦門上頂著退熱貼,兩只小胳膊,爸爸媽媽一人負責一邊,小兒推拿走起,先推天河水200下,孩子看著天花板上晃動的燈影無比滿足地說:“我被愛包圍了。”孩子在那一刻要的不是新衣服、新玩具、好吃的,她要的是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一分鐘高品質的陪伴。我們往往掉到事里,讓孩子學習、練琴、上課,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感受。很多孩子知道父母愛他,但感受不到。原來愛不一定是做事和講道理,也許只是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TA:寶貝,媽媽愛你,無論發生什么,媽媽永遠愛你。一個朋友的孩子發燒了,在我辦公室等他媽媽來接他回家,孩子的媽媽闖進辦公室時,像連珠炮式地問:“你是哪節課出來的?你背書包出來,什么意思?下午不去上學了?你記作業了嗎?”我看到男孩眼神中的落寞,他難過的后面有憤怒吧,“媽媽,我發燒了,你不心疼嗎?你愛我還是愛我的成績!”
年輕人談戀愛為什么這么親密?您看吧,溝通多在感受層面徘徊,“想我了嗎?”“想死了。”男生笑了,女生臉紅了。戀愛這么讓人著迷,因為彼此說的都是感受。老夫老妻呢,多半在說事,“出門倒垃圾。”“晚上加班,不回去吃飯了。”您的溝能在哪個圈圈里呢?我們可不可以往里走一走呢?記得帶上你的勇氣哦。有一對老夫妻,已經金婚了,有人采訪他們感情甜蜜的秘密是什么,兩位老人不知如何說,只是每天吃完飯,老倆口會把手搭在一起,就這樣什么都不用說,看看夕陽。看到他們,我想真正的敞開不是無話不談,而是什么也不說,依然自在。
一個做生意的朋友很開心地跟我說:“孫娟,我打電話跟我爸說了。”
“說什么了?”
“我跟他說——老爸,我愛你。”
我的眼淚差點蹦出來,我知道他長年在外,住在老家的父親已經80多歲了。“老爺子,什么反應?”
“他愣了一下,說,我也愛你。”
也許表達感受很簡單,也許一句話要等一輩子,總之,看到之后請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