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上瘋傳一篇題為“付出感才是謀殺人類情感的首要元兇”,本文開頭通過一段妻子付出很多最后在一場忍無可忍的爆發式爭吵中結束了happy ending的故事,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婚戀態度“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場心甘情愿,我對此絕口不提。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于衷,我也不灰心喪氣。直到有一天我不愿再這般愛你,那就讓我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 這篇文章的觀點我部分贊同,這樣的婚戀態度我也是極為欣賞的,兩個字“瀟灑”,但是如果我們不保持著“付出感”我們的婚戀就會一直存活嗎?
? 我并不認為“付出感”是一個壞東西,適當的“付出感”會幫助我們停止那尋尋覓覓的腳步。在感情付出中,人難免有一種尋求平衡的心理,付出的一方總懷有期待,覺得自己都投入那么多了,不能輕易放手,如果放手那就得不到愛的回應,如果繼續付出,多多少少會有回應的。很多婚戀專家都會教導女生要讓男生多在自己的身上花時間和精力,巧妙的磨人精要比一味的賢良淑德更討巧,這中間也利用了男人的兩種心理,一種是征服欲,一種就是其實女人也有的“損失厭惡”。因為人們害怕損失,所以愿意投入更多去止損,卻不能理智的通過放棄這場游戲止損。
? 殺掉我們感情的元兇是“付出感”背后的另一方的拒不回應。我身邊有這樣的一對,女孩子為了不斷證明他們的愛情就不斷付出,各個節日都非常有儀式感的問候并準備禮物,男孩子的反應是接納。女孩子為了證明男生是愛自己的,會時不時的大聲表達出來,比如男生在做什么讓她感動的事情的時候,她會說“我愛你”,晚上睡前晚安的時候,她會說“想你”,得到男生的回應是沒有回應。短短幾個月的戀愛,女孩子消瘦了很多,最后一次見她的時候知道她分手了,理由是沒有理由。我們知道,生活中對打是一種暴力,謾罵、侮辱、嘲笑也是一種暴力,其實拒不回應才是殺傷力最大的暴力,它會慢慢瓦解一個人的心智,讓你從熱情變的多疑,從多疑變的神經質,如果能從神經質走出來那就是在此段中變的冷漠。很多人奉行一切竟在不言中,可是連我們父母都尚且做不到摸順我們的脈,還能指望誰做到呢?
? 讓自己淪陷在“付出感”中的是我們的期待,叫大家在戀愛中不要有所期待,聽起來有點冷血且很難做到,如果憧憬都沒有干什么要去戀愛呢,但是請記住,人與人是不同的,每一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千差萬別的,我們常會用自己希望對方做的樣子作為一種期待,這個時候常收獲的就是失望,因為他可能正在用另一種我們不懂的方式愛著我們。當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告訴自己“我現在做這些,是因為做了這些我會開心,我希望他也能同樣開心,同時,我不期待他給我任何回應?!边@是一種心態,但是絕不能當作一種常態,這需要我們通過溝通等方法讓對方知道我們喜歡什么,我們希望收到什么,讓感情互動起來。
? 其實最后的最后,還是很想說,找一個合適的人很難,合適的人就像對接的積木,恰恰好,不需要我們做太多改變,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他們喜歡的樣子。但是找一個不太合適的人也不算差,因為這段遇見磨練出更好的自己。找一個極為不合適的人還是算了吧,生活不易何必用挖骨斷腕的痛愛一個人呢?放下一定要幸福的執念,用平靜如水的心態接納、改變著自己,讓大家都在愛情中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