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5 11:55:23 星期一
你聽過阿德勒這位與佛洛伊德、榮格并列為心理學三大巨頭的心理學家嗎?他開創的個體心理學,為我們所有與人際關系相關的問題,找到通往幸福的解答。如果你總是無法不在意他人眼光,那么,你應該來認識一下阿德勒,讓他帶給你被討厭的勇氣。
1 其實,心理創傷并不存在
「無論之前我們的人生發生過什么事,那對我們將來要怎樣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
「我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盡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松又安心的。」
「有些人,會想要藉由自己的不幸,好變得特別;把不幸當成武器,想要支配別人。」
在阿德勒的觀念里,并非心理創傷或是任何不幸造就了現在的我們,而是我們為了眼前的需求,而自己「創造」了心理創傷和不幸。這樣的觀念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常常會利用不幸讓自己變得特別,而為了維持這樣的特別,又必須保留這樣的不幸,久而久之,這樣的循環便成為了我們不改變的借口。因為一個并不存在的借口,給自己理由去遷怒于他人或外在的環境,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你。于是你就成了你的世界里的主人,就這樣一路把自己騙下去。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明明看見自己被卡在某個困境中,卻選擇唉聲嘆氣走不出來。許多時候,并不是他們無力走出,而是他們需要眼前的困境,創造悲劇英雄的劇本,且踏出改變步伐將面臨的是無限的未知,停留在原地的樣貌卻已能被清楚摸透,再怎么差,好像也就是這樣了;再怎么差,還是做現在的自己比較舒服。
也許我們都會在無意識狀態下,不小心緊抓心理創傷為我們帶來的糖與蜜,但別忘記,因著不幸換取來的特別,都是虛幻而不切實際的,而且,還必須承擔一直處在不幸中的壓力。如果你的人生卡關了,減少抱怨和唉聲嘆氣,靜下心來想一想,你是否把不幸當成武器了?無論這份不幸來自家庭背景、學業、長相、身材,或是任何其他來源,能改變你的,都只有你自己。
2 所有問題,都來自人際關系
> 「為什么會討厭自己?因為我們過度害怕被別人討厭,也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
「要除去所有煩惱,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
「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
「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我們從小到大的各種煩惱,竟無一與「人」脫了關系,就連「孤獨」這種看似如此個人的感受,也得要靠其他人才能完成。
無法認同自己的人,常常都是因為害怕自己不被人接納,而選擇先否定了自己。「我這么無能的人,人家不和我往來也是應該的。」、「我什么都給不起,誰會喜歡我?」其實,說出這種話的人并非不想和他人建立關系,他們內心也渴望被接受、被愛,卻因為缺乏自信,為了避免被拒絕后所帶來的尷尬和傷心,而封閉自己。
充滿防備而否定自我的活著,會讓我們像只刺猬一樣,無法接受和付出愛。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個特別的位置,像《小王子》里說的,**花園里那么多的玫瑰花看起來都是同個樣子,但對于豢養了其中一朵花的人而言,他所悉心澆灌的那朵玫瑰,絕對是與眾不同的。**真心接納自己,就會有懂得欣賞你的人保護你,為你澆水、施肥、翻土。
就象天下的無數個孩子中,只有你自己為他付出了全身心血的這個,才是你特別的那朵,有時這個孩子可能根本不是你親生的,那也不妨。
## 3 割舍別人的課題,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
「老是尋求認同、在意他人評價,到最后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所有人際關系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要區分是誰的課題,只要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后會由誰來承受?』」
**「課題分離」**最好的舉例,大概就是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了吧。從小,父母就要求我們好好讀書,如果讀得好,就買好吃的給我們;讀不好,可能會遭到一陣責罵。而碰上人生十字路口時,你會讓父母幫你決定,還是勇敢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很多人,與父母妥協了,也許是讀了不喜歡的科系,也許是做了不想做的工作,無論如何相同的是,最后那份不快樂,都只能自己承擔。
對阿德勒而言,這就是父母介入了我們的課題所導致的后果。在每一次做決定前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后會由誰來承受?」如果這個承受的對象是你,請大膽而勇敢的自己做選擇,選擇了之后,**如果有別人因你的決定感到憤怒或傷心,那就是對方的課題,而非你的了。如果,承受后果的對象不是你,也要記得,干涉別人的課題,是不會為雙方帶來快樂的。**
在感情關系里,我們常常會不小心越了界,認為自己有權力幫對方決定好與不好,許多爭執便從這里開始。拿出你的愛和關心,告訴對方若有需要你的建議,你很樂意;如果暫時不需要,你也能獻上陪伴和祝福。割舍別人的課題,是讓自己和身邊的人獲得自由的第一步。
## 4 避免權利斗爭,用無條件信任建立橫向關系
>「信任,就是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只要你害怕信任,終將無法與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系。」
「在害怕關系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只是在為別人而活。」
「不責罵,也不稱贊,只要感謝。」
「當有人挑起權力斗爭,千萬不要隨之起舞。」
信用和信任有什么不同?信用,是相信得有條件;而信任,則是不帶任何條件的相信。如果我們沒有信任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愛的能力。根據阿德勒的說法,如果無法信任另一半,常常疑神疑鬼,害怕關系隨時崩毀,那么就真的準備迎接關系崩毀吧。當彼此之間缺乏信任,所有日常相處都能找到能產生裂痕的蛛絲馬跡。若你懷疑對方劈腿,怎么樣都能找到證據。就算因為全然信任而被傷害,也不要失去信任的能力,因為信任,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另外,面對身邊的人,就算是下屬、比自己輩份小的人,不要責罵也不要稱贊,因為那都是評價他人的方式,一旦評價了,上與下的「縱向關系」就成立了。還記得嗎?小時候父母常和我們說「做得好棒!」,這樣的話語便代表了上與下的階級關系。如果真心覺得對方做得不錯,就感謝吧,打從心里一句真摯的謝謝,試著與他人建立「橫向關系」,別人就容易感覺到他的貢獻了。
這時千萬不要放低自己的地位,一定要保持一個平等的態勢。不然,一旦形成從下向上接受的習慣,你可能就會永遠處于低位,而把高位拱手于人。況且,這不是讓你競爭高位,只是保持平等。
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是「共同體」,而不是競爭對手。這是阿德勒很上層的觀念,也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總在每日生活中汲汲營營,與他人競爭,試圖打敗他人,但每個人都是全然不同的,不同的人,卻去競爭相同位置,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啊,一輩子的競爭對象,應該只有那個「理想中的自己」。因為每個我們的存在,都無可取代。
# 5 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卑感
> 「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有自卑感,無論看起來多么優秀的人,多少都會感到自卑。」
「只要還有目標,當然就有自卑感。」
「無論如何都覺得『反正我不行』的想法,是『自卑情結』,而不是單純『自卑感』。」
「一個心懷忌妒的人永遠不會成為有用的人。忌妒亦是嚴重深層自卑的產物之一。」
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陷入自卑的時刻,看著別人光鮮亮麗的成就,甚至是美麗亮眼的外表,常常看著看著就覺得自己輸了一大截。很多人對于自卑的感受非常厭倦,每每急于想擺脫,因為自卑總讓自己越變越渺小。但阿德勒清楚區分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兩者間的差異,其中「自卑感」是人追求卓越的動力,是健康而有利我們成長的。
**「自卑情結」**指的則是不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可能,并且把自卑當成借口使用,「我本來也想這樣啊,但是??」、「不管怎樣反正我就是不行啦」,這樣的情結,便是讓自卑阻礙了前進的步伐。另外,阿德勒也提到由「自卑情結」衍伸而出的「優越情結」,是一種為了掩飾內心自卑,而拚命裝出優越模樣的情形,像是「要不是我懶得參加那個比賽,第一名早就是我了」利用虛假優越感來為自己建立自信,但這樣的自信只是虛幻的。
仔細反芻這些概念之后,每當你開始羨慕別人、開始準備一腳踏入自卑之前,就可以提醒自己,自卑是讓我們成為更幸福的自己的一種感受,而不能被拿來當作不成長的借口。我們常常仰望他人,卻忘了審視自己,正因我們都不完美,才會有源源不絕值得追求的目標。試著去做個美好而非完美的人吧。
# 6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就是自由活著的證明
>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別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最近,臺灣幾個藝人接二連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做這種選擇背后的原因,不乏受不了攻擊言論、常被酸言酸語,造成心理壓力甚至疾病,讓人看了既心疼又難過。如果來得及,多想所有人都能理解,我們不是為了追求他人認同而活在這個世界上,而我們也永遠無法討好所有人。「被別人討厭,就是活得自由的證據。」阿德勒說。
Passenger 的〈Let Her Go〉中,有句歌詞是這么唱的:「Only know you've been high when you'refeeling low. 唯有在低谷時,你才發現你曾那么好過。」我想,生命有很多時候很折磨,總讓人覺得過不去了,但回頭看看那些痛苦,我們才發現苦難和美好本就是交錯出現的。當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請鼓起被討厭的勇氣,因為,勇氣才是讓人有無限可能的,最強大的武器。
>生命總會設法延續下去,而且在面對外來阻礙時,生命的力量絕不會還沒掙扎就先高舉白棋。Life alwaysseeks to continue, and the life force never yields to external obstacleswithout a struggle.」—— 阿德勒 Alfred Adler
從今天開始,用一點點決定論,回頭看看過去的自己,溫柔擁抱那個受過傷的你;
然后用更多阿德勒的目的論,去相信生命和勇氣的力量,別被過去束縛,因為,從前發生過的事,只能做為解釋,無法提供「解決之道」,我們需要的,從來都是往前走。
>將阿德勒教會我的六件事分享給你,愿每日,每日的你,都能比昨日的自己更有勇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