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剛陪家人看完電影《速度與激情8》回來,我就收到了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著名地理特級教師楊士軍老師寄來的快遞,打開一看,是其新出版的《心,近自然》一書。
細細翻閱之后,我覺得《心,近自然》一書真是在最恰當的時候進入了我的視野。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段時間我正好在思考有沒有可能寫一篇一萬字左右的《四十自述》,回憶一下那些重要的人物與事件,作為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個記錄。至于選擇哪些人物與事件來寫,確實不太容易。有些人與事,也許沒有一下子在記憶中涌現出來,但并不表示就不重要。就在這個不知從何處下筆的時候,《心,近自然》中的大多文字卻引起了我許多相似的美好回憶。因此,我不得不一口氣將它讀了下來。
一
生命的意義,在于回憶,在于展望,在于思維的深度,在于踐行的力度。
《心,近自然》一書中匯集了作者近20年來寫作的百余篇散文隨筆作品,按題材分為“行走的腳步”、“環境與生存”、“親情與友情”、“生活的道理”四輯。我們可以通過《心情也湛藍》等美文窺見作者的文學功底,可以通過《沐浴與毀林》等隨筆感受到作者對環保事業的堅定性,可以通過《最好的菜在鍋里》等小事體味作者日常的溫馨情趣,可以通過《抬頭看路,笑對明天》等感想來分享作者領悟成長哲理的過程……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當今“亞歷山大”的生活與工作狀態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已經有許多“成功人士”漸漸遠離微信朋友圈——至少是很少發動態了。楊校長在上海基礎教育這片沃土上,可以說已經是一棵大樹——眾多大樹中的一棵,是這個良好生態中的一員,當然是“成功人士”之一。而他的這本《心,近自然》,恰如一篇篇朋友圈動態(只是沒有配圖),表達了他的多年來的所思所想,于細節處見真情,亦見真性情。
這是一個地理人的寫作,也是一個教育人的寫作,更是一個智者的寫作。無論是對地球這個大自然,還是對身邊的小自然,無論是對至親的父母妻兒,還是對人生旅途中的師友、學生,作者都在一篇篇文字中流露出了感恩之情。作者說:“一切的簡單都蘊含著淡泊寧靜的真實?!焙唵蔚膬群恰氨旧?,“本色”的反面是“迷失”。在《心,近自然》中,我讀到的是“本色”,讀到的是不“迷失”、不忘初心。
二
農村與都市的雙重生活積淀,成就了作者視野的寬度與思想的厚度。
教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還應該有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只有追求生活品質的教師,才能培育出有生活品質的學生。從拉斯維加斯到崇明前衛村,從黃土高原到東北平原,從瀘沽湖到千步沙,從綠豆湯到水仙花,從冬釣到短信,從電影到廣告,從教室到陽臺……作者都與我們分享著他的目光與思考?!霸趯崿F人生價值的過程中享受人生之樂、人生之趣,做到生活藝術化和趣味化,這對于更有效地工作,對于養生與養神,都有莫大的益處。”
作為一名環境博士,作者在不少文章中反復表達了對當前某些環境問題的憂思。然而,通讀全書,你會發現,更多的文章其實均是美的回憶與分享。而這種美來自哪里?歸根結底還是大自然!畢竟,大自然是我們的源泉與舞臺!作者說:“與自然為友,其實是拯救人類自己的唯一出路?!蔽乙蚕嘈?,有怎樣的自然就有怎樣的人類,愛自然其實就是愛自己。你能讓一個從來“沒有聽過真正意義上的鳥鳴”的人,去歌頌大自然與生活的美好嗎?
在快節奏的環境中,我們需要不時追問自己:“我們獲得了什么?我們失去了什么?”,從而鑒別出“假獲得”。我們需要對一些身邊“習以為?!钡默F象加以反思,要關注自然(比如空氣質量問題),也要關注人文(比如中小學生的社會補習熱)。
三
在我看來,《心,近自然》書名中的“自然”其實有兩個含義:一個就是指自然環境,另一個則是指“簡單”二字。作者說:“關注近旁,留一片目光于近處,我們或許便會幡然醒悟:有些美,平常、樸素、簡單,就在我們身邊某個觸手可及的地方。”許多時候,自然就是美,簡單就是美!
客觀的說,正如陳引馳先生在“序一”中寫到的,此書中的一篇篇文章“不能說精確到增一字嫌多、減一字恨少的地步”。奇怪的是,反復閱讀之后,我所萌生的全新體會則是:第一遍讀,讀的是一篇篇隨筆與感想;第二遍讀,讀的是一段段思考與啟示;第三遍讀,讀的是一份份情感與共鳴;而且,越讀越能讀出“增一字嫌多、減一字恨少”的感覺(陳先生估計只讀了一遍)。
《心,近自然》何嘗不是一種平常、樸素、簡單的美的典范?它告訴我們:生命中的精彩不僅僅存在于“速度與激情”,還存在于“自然與簡單”!
《心,近自然》,楊士軍著,漓江出版社,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