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接受微信、微博等等各種信息轟炸,我們點贊、轉發,收藏。然后呢,我們為了什么學習?
發現自己有好多東西要學,我們選擇的標準是什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是為什么有的人讓人感覺“信手拈來”,而有的人卻不能?
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構建自己的知識樹?
知識樹,每個樹枝延展出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一個領域,而葉子就是我們吸收該領域的知識點。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終有一天會枝繁葉茂。
“精簡主義”與歷史長河相比,人生足夠短暫,如何選擇尤為重要。
“學以致用”以近期需要用的知識為主,在邊學邊用中不斷修正、補充。
一、舉一反三,多思考兩步,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成功的背后都是千錘百煉。
我想大部分人都讀過賈島的一首詩《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在「僧推月下門」和「僧敲月下門」之間糾結了好久,最終確定了用「僧敲月下門」。
很多人可以容忍生活中的奇怪現象和模糊性。在他們眼里,世界已經變得如此熟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見怪不怪了。
人們常說“我們曬太陽”,而不是更加客觀的“太陽曬我們”。
在大部分人對反常的現象視而不見、放棄思考的時候,總有一部分人選擇去解釋它、探究它。
當你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一定要想一下:這個知識會如何改變我的行為?將來我可能會怎么用它?與之對應的,是在生活中觀察到的任何一個細節,你都要訓練自己將它和你知道的理論聯系起來。就好像熟練的司機開車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不用思考也知道松油門踩剎車:這些知識已經形成了“自動觸發”,可以很容易被應用。
二、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會講故事
尋找工作和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將理論知識串聯起來:使其更具體、形象化。
現在的學生課本內容越來越形象、豐富多彩,比以前白紙黑字的課本更容易讓學生喜歡和接受。
好多長輩夸贊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因為他們接受的不光是豐富的物質基礎,眼界、閱歷也是多姿多彩。
三、保持好奇心
豐子愷先生說做人得有點“童心”。童心講究的是兒童視覺,無功利地看事物,取其天然純真的本性狀態。
小孩總會有十萬個為什么,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哈佛商學院教授研究發現,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和取得一般成就的人最大的區別就兩點:
1、他們相信自己,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些什么。
2、他們喜歡問為什么。他們無法容忍自相矛盾、模糊性和不清不明,他們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會分享,教是最好的學習,實現90%的知識轉化,分享是最好的方式。
不管是把自己的知識輸入寫成文章,還是線上、線下的分享模式,都能讓你對知識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幫助。
現在在職場中,不管是工作交流、公司團建,大家要抓住一切機會去鍛煉自己。以前我總是習慣于當“觀眾”,不喜歡在人前表現自己,擔心自己出紕漏。其實,把自己的經驗做分享,大家關注的是精彩的部分,即使有小失誤也瑕不掩瑜。
通過收集,整理和分享之后,你已經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的知識了,不光你的大腦里有,你還能Show出來。
下面給大家分享幾點學習體會。
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也離不開地圖。當今這個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官方文檔、搜索引擎學習到各種技術知識。
一、明確自己研究的領域,形成感性認識,建立知識框架
框架建立后,接著就需要完善和豐富當前的知識體系。
比如對電子數據保全這個概念很疑惑,那就去找幾本相關的專業圖書,對照目錄,框架自然形成。
再根據之前搜索的資料進行補充或修正。
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填充框架,大概都需要能夠包含以下幾個問題:
1、電子數據這個領域涉及哪些概念?有關聯的其他概念是什么?
2、電子數據這個領域的發展歷史是什么?國內對電子數據的相關管理條例有哪些?在國外是如何發展?
3、電子數據的衍生行業有哪些?其顛覆了哪些產業?
4、電子數據保全領域里的頂尖企業分別是誰?他們的主要產品及服務的行業有哪些?
5、電子數據服務行業的競爭格局是怎樣的?
二、常用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處在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存儲、記錄關鍵點)、思維導圖(梳理知識),這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識樹。
1. 微信搜索
2、知乎搜索
三、學習的途徑
書籍、在線課程、訪談行業從業者(同事、朋友等,有師傅指點一二可以少走彎路)
Anyway,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構建自己的知識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