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許多報紙文件包括許多領導的重要講話上都有這樣一句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立德樹人”。可在我們的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德育的位子是很模糊的,既沒有配套的課程和活動,也沒有可操作的載體和評價體系。
首先,師資公平保障不到位。從學校的學科設置來說,學校的課無形中分成了考試科目和非考試科目,考試科目又可分為以絕對分數來核定還是以等級考核來核定。考試科目無外乎是語數外,理綜,學校的工作量核定一般是每周12節,它們的課時是絕對不能減少,只能增加。政治和歷史是等級考核科目,課時可增加和縮減。例如國家規定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初一必須每周三節課,可是很多學校規定初一只能有兩節課的工作量。體育課初一也是三節課,可有些學校也是兩節。至于綜合實踐等課程,更是想開就開,想滅就滅。極不規范,上級有關部門來查也就是兩張課表,上級有關部門不是不知道也只是睜只眼和閉只眼。從教師的工作量核定來說也就有區別了,考試科目12節課滿工作量、中間科目14節課滿工作量、音體美16節滿工作量。考核教師的績效更加奇葩,非考試科目或中間科目的老師績效的起點僅僅是考試科目老師的百分之60到百分之80之間,永遠沒有百分之百,然后評優評模、職稱的競聘、競評就永遠比不上考試科目的老師。美其名曰:考試科目的備課量大。可是非考試科目的老師管理學生的難度大就沒人看到了。
其次,科室工作量的核定也是不科學的。科室工作是保障學校工作運轉的重要部門,那一個部門都不可或缺。可是科室工作以課時的工作量來核定。差幾節課的進科室,可科室工作繁雜、瑣碎、責任大,而且這些工作對老師最重要的職稱評聘是沒有幫助的。因為老師的職稱基本要考論文、學生成績、賽課、先進表彰等等。評優明確規定一線教師,所謂的一線教師就是單純上課的老師,所以科室工作每人愿意去干。所有的上級領導都認為只有單純上課的老師最辛苦,不需要任何管理,學校就可以正常運轉了。
第三、考核還是以學生考試的絕對分數來衡量。至于德美勞體無法考核,也無法考核,就忽略了。所以學校也就無限壓榨學生全面成長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只會考試的跛腳鴨。至于這樣所帶來的后果,顧及不到了,因為長遠的東西可以不負責。
第四、學校生源大戰不斷。學生考出好分數其實和學生本人有著很大關系的,所以每到招生,爭奪優質生源就成了各學校的一大風景了。
所以,一講到德智體美勞,那只是一個愿景吧了,還是給學生施點生長激素,考試出分數就行了。所以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老師也分為三六九等、學校也分為三六九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