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動筆寫這篇文章像極了一個學生寫作文。為什么這樣說呢?以前自己寫作是看了特別有感想的東西動筆寫,今天寫這篇文章呢,有給老師交作業(yè)的感覺。本以為沒有什么可寫,只是為了交作業(yè)提筆而寫,寫到這兒突然有了感覺。
為什么學生害怕寫作討厭寫作呢?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愛寫作文的學生。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就是沒有“米”啊,我沒有米怎么去做飯呢?但是我是為什么沒有米?自我認為自己就是太懶不看課外書,即使看了也是眼看手不會動,及時手動了,也是收藏在手機上,不會再去看第二遍,這些原因?qū)е铝宋矣憛拰懽鳌?/p>
我目前看的這本書小學語文教學問題診斷與矯治。這本書也寫了許多關(guān)于孩子們害怕寫作的原因。
(1)從選材來看
①源于學生不會留心,不善于去擷取身邊的材料。
②缺乏積累。
(2)方法上的缺失。
(3)老師評語的忽略。
給老師的建議。“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我們想讓孩子喜歡寫作,那就必須激發(fā)孩子的寫作興趣。
(1)創(chuàng)設情境。
“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有什么樣的文字。”和孩子們具體玩游戲,讓孩子們關(guān)注每個小朋友的神情動作,最后寫心情那么一篇簡單的寫作就完成了。
(2)降低難度。
例如剛開始我們可以采用框架式的方法讓學生填作文,以此學習寫景寫物,寫事作文的特點,通過慢慢的積累掌握寫作方法。
(3)注重積累。
①生活積累。鼓勵孩子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引導學生去觀察發(fā)現(xiàn)、去體驗,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調(diào)動五官,并用筆記錄。
②閱讀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300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認為不看書的家長培養(yǎng)不出一個愛看書的孩子。無論老師教的再好,沒有父母創(chuàng)造的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一切也都枉然。
我有一個學生家里所有的人都愛讀書,父母愛讀孩子也自然而然愛讀。他從來不發(fā)愁寫作文。即使寫的不好,但是他從來沒有因為寫作文而發(fā)愁。有的學生說:“老師,我每天都在洗看書,為什么我還是不會寫作文,我的書都白看啦,讀書是沒有用的。”我只想告訴他一句,孩子是你看的書太少啦,如果你看很多很多的書,你會發(fā)現(xiàn)寫作很簡單,覺得讀書沒用的孩子。還是因為讀的書還是太少。
(4)教方法。孩子的作文一種“無章可循流水賬。”另外一種“循規(guī)蹈矩抄抄抄”。
①仿寫。只有模仿才會創(chuàng)造。
②比較和學生們的作文和優(yōu)秀的作文相互去比較,去發(fā)現(xiàn)去領悟好的。
(5)多樣評語。學生互評,老師評。
我們大人在工作中尚且需要領導的夸獎,需要同事的吹捧。那么孩子們呢?作為最單純的他們甚至比我們更需要這些東西。
這就我看到目前的一些學習感悟。手寫之后,感覺這批對這篇文章的框架了解的更加清晰,記憶力理解也比較深刻了。
在文末我想提出一些自己閱讀中的問題,希望大家給出好的建議。
(1)每當我閱讀完一本書后,感覺也就忘完了,記不住太多的東西,大家也是這樣嗎?
(2)大家好的句子,好的段落是如何積累的?我平常是用微信讀書好句好段就標記劃線,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3)大家的手賬本都是隨身攜帶嗎?我的手上本經(jīng)常忘帶。
(4)有時感覺手寫比電腦錄入更快,可手寫補一保存。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我先寫到本上再錄到手機上的。
我筆寫我口,我筆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