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那些既上班又帶娃、堅持健身、抽空還能烤個點心、養個盆栽、看本書的媽媽,都是怎么安排時間的呀?
在我的心目中,她們是神一般的存在。
她們像總統一樣有精確到秒的時間管理,做早餐時敷面膜,健身時煲湯,做家務高效利索,邊哄娃睡覺邊準備好全家人第二天的衣服;
她們像外交官一樣維持家庭關系,雙方家長融洽和睦,親密中保持恰當的距離,遇到問題主動溝通、傾聽、解決;
她們像女明星一樣高度自律,生完孩子迅速恢復苗條健康的身材,飲食健康,嚴格的情緒管理,從不對老公孩子大喊大叫,總是優雅自信;
她們總能不費吹灰之力地做出美味的糕點,可以把公婆哄得服服帖帖,可以和理財顧問進行專業交流,可以用一個蒸鍋做出讓人目瞪口呆的輔食,抑或是一個人帶仨娃出門也能井井有條不會手忙腳亂……
再看看我自己呢?
我從網上找來各種輔食菜譜,煞費苦心地做營養搭配,辛辛苦苦做完了他還是不肯好好吃,我簡直氣急敗壞地想揍他!
我按專家建議給他固定入睡儀式,改善睡眠環境,學唱催眠曲,講故事,抱抱親親,可他還是吵吵鬧鬧不能按時入睡,最后我生氣甚至大吼“再不睡就給我出去”!
我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只想玩手機然后睡覺,但依舊按照科學育兒方法,洗澡換衣服躺床上,讀睡前故事,孩子卻扭來扭去,撕書,把書扔地上,不肯好好聽……
我晚上辛辛苦苦把客廳里亂七八糟的玩具,沙發上的衣服,地上的零食碎渣,都收拾干凈,但只能保持到孩子睡醒,三分鐘恢復原樣……
我買了瑜伽墊、啞鈴、健身球,下了各種健身APP,鍛煉了3天,器材就全都扔在了雜物間,APP再也沒有打開過;
我不懂時間管理,不懂金融理財,沒帶過團隊,依舊肥胖臃腫,還做不好美食……我怎么啥都不會就當媽了呢?
是不是每一個當了媽的人都成了“完美控”?
剛生完大寶的時候我啥也不懂,媽媽說、婆婆說、月嫂說、朋友說、專家說、各種育兒書說……伴隨著大寶的呱呱墜地,一個新世界的大門砰然向我打開,嘩啦一聲,各類育兒信息奔流而下,蜂擁而至,像一股呼嘯的洪流,飛速把人淹沒。
然而這種追求完美、一絲不茍的科學育兒方法,常常把我搞的筋疲力盡、不知所措。
專家說0-3歲是孩子心理建設的關鍵時期,他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我簡直奉為圣經,以至于把娃交給爺爺奶奶半天,和娃爸出去看場電影都覺得虧欠和內疚。
育兒書說,孩子的行為習慣來自父母,每當娃撒潑耍賴鬧脾氣,我就自責不該把他交給爺爺奶奶帶。每當我忍不住吼他,之后都會特別內疚,覺得孩子特別黏我肯定是我沒有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還有一些非常雞毛蒜皮的小事,諸如:寶貝哭了,要不要加奶粉?會破壞純母乳喂養嗎?純母乳前六個月能喝水嗎?就一口行不?到底穿尿布還是紙尿褲?婆婆堅持要把尿怎么辦?打免費疫苗還是進口疫苗?
隨著他的長大,一個有一個的新問題出現,逼我做出一個有一個的選擇,而作為追求完美的新手媽媽,我站在問題面前,絞著手指,左右為難。
即使作出了選擇,也總忍不住一次次懷疑和焦慮,我的決定是對的嗎?會不會對寶寶有什么不好?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不論孩子哪方面不足,我都覺得是自己的錯,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孩子上火我覺得是自己為他買錯了奶粉,霧霾天孩子咳嗽我怪自己沒有早點下決心離開北京……
育兒書我沒少看,育兒理念懂得不少,科學道理也都知道,但是那些專家學者書本上說的大道理,在現實中婆婆媽媽、七大姑八大姨的阻撓下,和一個你叫喚半天仍無動于衷的小孩身上,根本不堪一擊。
后來我終于意識到,我所有的糾結和焦慮,都是因為我拼了命地追求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不允許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犯錯。
看著小小的寶寶,那么可愛,那么天真爛漫,怎么忍心、怎么允許自己在小寶貝的身上犯錯呢!不,我必須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我希望我為寶寶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準確無誤,我要給寶寶一個完美的人生開端!
但是嚴苛的要求讓我非常累,它沒有幫助我成為夢想中的完美媽媽,反而使我壓力很大,易怒焦慮的情緒讓家人也不理解我的辛苦。
我有一個朋友,屬于人美情商高那種,她是一個溫柔與智慧兼備的媽媽,每次看到她和女兒樂呵呵地聊天做游戲,我就羨慕不已,為什么人家的媽媽樣樣行?為什么人家的孩子處處乖?
有一次,我問她:“像你這樣溫柔又有耐心的人,是不是從來不會對孩子發脾氣啊?”然后她說:“哪有沒脾氣的呀,該吼還是得吼!我又不是圣母瑪利亞。孩子都一樣,動不動就是鬧情緒、亂扔東西,只不過你剛好撞見她乖的時候”
頓時,我的心情就像煙花綻放一樣暢快,原來大家都是一樣啊!
現在,我接納自己成為一個不完美的媽媽,我只要做個“夠好的父母”。我會經常逗得孩子哈哈大笑,也會在忍無可忍地時候沖他大吼;我也會在懶的做飯的時候帶孩子出去吃飯店;我會在疲憊的時候把孩子交給長輩,給自己放半天假;難過的時候也不再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想,在一個追求完美但焦慮的媽媽,和一個不完美但快樂真實的媽媽之間,我的孩子一定會選擇有一個快樂但并非處處優秀的媽媽。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何嘗不是一種榜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