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Keso大叔的推文,才記起4月15日,是土豆網的生日。
2005年04月15,土豆上線,那時沒有YouTube,更不用說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等等。而今天,12歲的生日,土豆卻已經被很多人忘卻了。
在我知道土豆的時候,已經有優酷了,但是被橙黑的配色,以及“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的slogan所打動,和身邊一眾好友都成為了土豆的忠粉。這也是當時離開成都,選擇去土豆的原因,一點小確幸。
記得第一次面試就是車輪大戰,2個多小時,從主管到HR,再到部門領導。終面的時候是當時的VP-Dan,在蘇州河的倉庫辦公室,接到Dan的電話,因為班機晚點,只有先電話面試,利落的中文,讓我蠻緊張。誰知不一會,身高190cm的Dan出現在我面前,還是一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一下子更緊張,結結巴巴的接著用英文繼續面。面試后本來還不報希望,結果很快接到土豆Offer,也在上海留了下來。
在土豆的那幾年,是我人生中成長最快的階段。本身性格內向,之前的工作更多的是和數據和電腦打交道,不善言辭的我,一下子到了上海,在一個時尚的城市,前沿的行業,面臨激烈的竟爭,連實習生都是斯坦福畢業,前期不自覺地給到自己的壓力是巨大的。
一個很典型的不適應是,本身成都的生活節奏很慢,我很清晰的記得當時土豆面試結果沒出來時,我試著去攜程,在人民廣場換乘,天哪,上班高峰期,我根本不用走,人潮推著快速地向前走,當時對于成都妹兒來講,震驚了。
第二個例子是,獨自在外,難免生病發燒,結果一次誤食,直接導致食物中毒,在公交車上差點暈過去。而在那樣一個陌生的環境,不會有人來憐憫你,獨自扛過那段日子,現在想來,撕裂的成長才會變的更強。
還好,一開始老板沒有給到一個小姑娘那么大的壓力,工作的內容很簡單,甚至在當時,是我朋友里工作內容最奇特的。比如,每天工作需要看《國光幫幫忙》《王牌大賤諜》這樣的綜藝節目,再根據節目的內容、播放量、搜索數據,結合市場數據做內容分析報告,再將報告和部門負責商務的同事進行分析討論,最后對商務的版權合作進行支持。所以我每天都可以理所當然的看綜藝看電視劇,然后用自己對娛樂節目電視劇的看法做分析。
有一天,主管說,“你下下周去廣州出差”。
What,開玩笑,我去干嘛?
“你不是很喜歡TVB嗎,你和SY一起去,見識一下,并協助商務談判。“
天知道那個時候我心里面的竊喜,看TVB電視劇長大的孩子要去TVB談合作,感覺跟做夢一樣。當然后期和導演一起策劃韓國明星真人秀的節目也是讓我驚喜不斷,雖然最后策劃斷掉,但是經歷卻是讓我斗志滿滿。甚至,我開始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記得,當時地土豆映像節,第一次參加的我,看到因為土豆這樣的平臺發現、催生出來的草根藝人、草根視頻工作室,叫獸,陸川,知名和不知名的,有才華的人撞在一起,多么的自豪!
每天干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樣的緩沖,讓我有足夠的時間適應上海的快節奏,也在同事的幫助下,逐漸找到了節奏,工作如魚得水,我甚至覺得自己會在上海生活下去了。突然,因為我的八卦特質,老板把我調到了北京,從數據分析,轉崗到商務,負責娛樂、音樂的商務合作。
到北京后以前愜意的工作內容開始急劇變化,我需要去拜訪各種唱片公司、影視公司、藝人工作室,甚至是電影電視劇制作方。一開始,我根本無法順利的走下去。我的boss貌似也看出了我生性害羞的一面,我當時以為他會經常帶我去拜訪,讓我適應。誰知道,他的選擇讓我痛苦不已。每天,給我幾個電話號碼,聯系人,然后說要什么結果,就沒了。我只有拿著電話號碼,一個個打電話聯系,約人拜訪。害羞的我說話都有種怯生生的感覺。
怎么辦?我要怎么達到boss要的結果?雖然我很不愿意承認,但是當時主管boss的一句話讓我記到現在,“方法總比困難多“,這也讓我更加撕裂的成長。沒有任何捷徑,硬著頭皮上。幸好我從小就喜歡看各種娛樂新聞,對娛樂圈的各種內容如數家珍,這也變成我和他們溝通的一種橋梁和談資,看上去是一個熟悉娛樂圈的商務。而也是在這樣不斷的跟頭和熟練中,我也慢慢找到了做商務的技巧。
當自以為我的工作可以得到老板的表揚時,他又開始挑剔我的協作能力。“你連郵件都不會寫,怎么協作?怎么拿到資源?怎么讓你的合作方滿意?怎么達成公司的目標?”天生驕傲的我自尊心受到極強的打擊,但是,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又開始硬著頭皮請教boss。
在這樣地不斷壓迫下,最后的結果是,我升職加薪了。
而后,土豆也開始面對和優酷的直接競爭,剛剛才度過職業艱難期的我,又要面臨激烈的競爭對手,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了。無論對當時的土豆,還是稚嫩的商務人員-我,都是一個重要的考驗。本身土豆一開始的所有數據都是真實的,所以有時候首頁數據不佳時,商務、編輯都會打架撕逼,然后又討論撤換和更好內容的引入。這樣的結果時內容會越來越好。但這是作為文藝青年的我們的考慮,優酷當時首頁數據真的讓我們無法企及,一開始,所有人都認為優酷好強,但是一番研究后,才發現,并不是,至于原因,我就不贅述了。而雙方為了爭奪更多的資源內容,也間接超高了當時的影視劇版權采購的價格。開始了所謂的視頻大戰,資本大戰。某種程度,也是一種賭博,投入的版權采購費用,在廣告銷售上無法實現平衡。
更加恐怖的是,為了追求數據的漂亮,土豆的首頁也開始有了那些我們認為不太合適的內容。那段競爭,某種程度來說,我認為土豆的選擇是不徹底的,文藝青年的口味,想要立牌坊,但是又不甘當婊子,不倫不類。當然也有其他的原因,最后在視頻大戰上鎩羽而歸,視頻網站上市第一股易主,就此開始落敗,甚至被收購。
在土豆的成長,我一直強調是撕裂式的,是因為,一個性格內向、高傲的我,卻被發現由于性格也好,能力也好的各種短板,為了在異鄉生存,不斷的打破自我桎梏,成長。
而在這幾年中,我實現了當時我所有的童年夢想:
比如看到我的人生偶像,劉德華,詹姆斯卡麥隆;
比如客串娛記采訪,當個娛記;
比如去聽林肯公園的演唱會;
比如去北京看奧運會;
比如去到世界旅行;
滿足了我幼時對于這一個圈子的所有幻想。
同時,也讓當時不太獨立的我,無論從性格還是能力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甚至,在眼界、在思考上,也上了不止一個臺階。
沒有這一段土豆時光,我也不能成為現在的我。
而另一面,土豆當時宣揚的精神,也是到現在我都認同的。一群土豆人,熱愛視頻制作、熱愛從事視頻制作的團隊。無論是從成本制作的支持上,還是從推廣策劃上,甚至后面的資本支持,都是去幫助那些有才華、有能力的視頻制作者。到現在,我都記得映像節的作品,《打,打個大西瓜》、《我叫MT》、《網癮戰爭》,被當時的網友稱為中國的“圣丹斯”,在致力于幫助草根視頻制作團隊的路上走到底。
所以,到今天為止,我都為自己曾是土豆人而驕傲,甚至,對于土豆總有一種情結。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我也遵循著這一句話,做自己,創造著想要的生活和世界。
也許,火候還不夠,能力還不足夠強大,但是,在路上,就夠了!